不同来源“桑黄”菌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“桑黄”的研究现状 | 第12-24页 |
1 物种的命名 | 第12-13页 |
2 化学成分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子实体化学成分 | 第13-15页 |
·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 | 第15页 |
3 药理作用及机制 | 第15-17页 |
·抗癌、抗肿瘤作用 | 第15-16页 |
·免疫调节作用 | 第16页 |
·保肝和抗肝硬化作用 | 第16页 |
·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| 第16-17页 |
·抗诱变作用 | 第17页 |
·抗菌、抗炎作用 | 第17页 |
4 人工栽培 | 第17-18页 |
5 发酵工程技术 | 第18-20页 |
6 展望 | 第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-24页 |
第二章 不同来源“桑黄”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4-33页 |
1 前言 | 第24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0页 |
·生长速度测算结果 | 第26-27页 |
·液体培养各项生理指标考察 | 第27-30页 |
4 讨论与结论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人工种植“桑黄”最佳采收期的研究 | 第33-39页 |
1 前言 | 第33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33-3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“桑黄”子实体多糖含量 | 第35-36页 |
·“桑黄”子实体黄酮含量 | 第36页 |
·“桑黄”子实体三萜含量 | 第36-37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“桑黄”菌鉴定方法的探讨 | 第39-45页 |
1 前言 | 第3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9页 |
·麦麸-葡萄糖培养基 | 第39页 |
·子实体外观形态观察 | 第39页 |
·菌种分离 | 第39-40页 |
·扫描电镜观察 | 第40页 |
·菌丝培养特性的观察 | 第40页 |
·分子鉴定 | 第40-4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子实体外观形态观察 | 第41-42页 |
·子实体电镜观察 | 第42页 |
·菌丝培养特性的观察 | 第42-43页 |
·分子鉴定 | 第43-44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不同树种野生“桑黄”子实体的形态比较 | 第45-52页 |
1 前言 | 第4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材料 | 第45-46页 |
·子实体形态比较 | 第4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子实体形态特征 | 第46-50页 |
4 讨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不同树种野生“桑黄”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| 第52-59页 |
1 前言 | 第52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52-5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5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“桑黄”子实体多糖含量 | 第54-55页 |
·“桑黄”子实体总黄酮含量 | 第55-56页 |
·“桑黄”子实体三萜含量 | 第56-57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