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前言 | 第8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2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9-12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 | 第12-20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| 第12-13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| 第13-15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测量 | 第15-16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预防措施 | 第18-20页 |
·工作倦怠 | 第20-21页 |
·工作绩效 | 第21-22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工作倦怠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| 第22-24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| 第22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| 第22-24页 |
3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| 第24-28页 |
·已有研究的局限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5页 |
·研究假设的提出及理论框架 | 第25-28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25-27页 |
·理论框架 | 第27-28页 |
4 研究一: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概况及不同人口、组织学特征变量的差异分析 | 第28-4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8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2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研究被试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29-30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30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30-37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概况 | 第30页 |
·不同人口、组织学特征员工不文明行为的差异分析 | 第30-37页 |
·讨论 | 第37-39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发生情况的讨论 | 第37页 |
·不同人口组织学特征员工不文明行为的差异讨论 | 第37-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5 研究二: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后果变量的关系研究 | 第40-5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40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4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研究被试 | 第40-41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41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41页 |
·研究结果及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各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各量表的信度分析 | 第46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分层回归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讨论 | 第49-51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-52页 |
6 研究三: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后果变量的中介机制探讨 | 第52-6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52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5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2页 |
·研究被试 | 第52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52页 |
·研究结果及分析 | 第52-59页 |
·工作倦怠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 | 第54-55页 |
·情绪耗竭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和工作绩效各维度的中介作用 | 第55-56页 |
·人格解体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和工作绩效各维度的中介作用 | 第56-57页 |
·成就感降低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和工作绩效各维度的中介作用 | 第57-59页 |
·讨论 | 第59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·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62页 |
·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62-63页 |
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中文参考文献 | 第64-65页 |
英文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2页 |
后记 | 第72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