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法律要素理论的再认识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1章 法的要素理论概述 | 第8-21页 |
·法的要素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| 第8-12页 |
·法律规范单一要素说 | 第8-10页 |
·向法律多要素说的转向 | 第10-12页 |
·法的要素理论在西方的面相 | 第12-21页 |
·奥斯丁的“命令模式” | 第12-14页 |
·哈特的“规则模式” | 第14-17页 |
·德沃金的“规则、政策、原则模式” | 第17-19页 |
·庞德的“律令、技术、理想模式”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我国主流法律要素理论的理论优势与限度 | 第21-33页 |
·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理论概述 | 第21-25页 |
·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3页 |
·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的理论基本内容 | 第23-25页 |
·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的理论优势 | 第25-28页 |
·扩大了我国法理学的研究视域 | 第25-26页 |
·昭示了我国法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| 第26-28页 |
·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的缺陷 | 第28-33页 |
·关于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的逻辑 | 第28-29页 |
·关于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的内容 | 第29-31页 |
·关于法律“三要素说”理论基础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法律构成理论的范式转换 | 第33-45页 |
·对法的要素理论的改造 | 第33-36页 |
·视角的转变:从宏观的法律到微观的法律 | 第33-34页 |
·概念的转变:从法的要素到法的模式 | 第34-35页 |
·法的模式:法律的具体化认知路径 | 第35-36页 |
·法的模式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| 第36-40页 |
·法的模式与法的形式 | 第36-38页 |
·法的模式与法的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法的模式与法的渊源 | 第39-40页 |
·作为法的基本模式的法律规则、法律原则 | 第40-45页 |
·作为法的模式的法律规则 | 第41-42页 |
·作为法的模式的法律原则 | 第42-43页 |
·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别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