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1 植物抗旱生理的研究现状 | 第11-23页 |
·干旱胁迫的概念 | 第11页 |
·植物抗旱的生理学机理 | 第11-16页 |
·形态结构 | 第11-13页 |
·根 | 第11-12页 |
·茎 | 第12页 |
·叶 | 第12-13页 |
·生理特性 | 第13-16页 |
·水分代谢 | 第13-14页 |
·光合作用 | 第14页 |
·渗透调节 | 第14-15页 |
·质膜体系 | 第15-16页 |
·保护酶体系 | 第16页 |
·木薯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·植物抗旱相关的鉴定指标 | 第17页 |
·形态指标 | 第17页 |
·生长指标 | 第17页 |
·生理生化指标 | 第17页 |
·解剖结构 | 第17页 |
·植物抗旱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直接比较法 | 第17-18页 |
·抗旱性分级评价法 | 第18页 |
·抗旱性隶属函数法 | 第18页 |
·抗旱性聚类分析法 | 第18页 |
·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·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抗旱性上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·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| 第19页 |
·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旱性上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试验思路 | 第21-23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3-3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3-26页 |
·种质材料 | 第23页 |
·主要的仪器和试剂 | 第23-26页 |
·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23-24页 |
·蛋白质组学分析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24-26页 |
·试验所用土壤 | 第2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6页 |
·试验材料的处理 | 第26-27页 |
·干旱胁迫处理方法 | 第27页 |
·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容积含水量关系式的建立 | 第27页 |
·干旱胁迫处理 | 第27页 |
·测定的指标与方法 | 第27-36页 |
·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| 第27-32页 |
·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相对电解质渗出率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·可溶性糖的测定 | 第29页 |
·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·丙二醛(MDA)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·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方法 | 第32-36页 |
·木薯叶片蛋白质的提取 | 第32页 |
·蛋白质的溶解 | 第32页 |
·蛋白质的定量 | 第32-33页 |
·双向电泳时蛋白质样液的上样量 | 第33页 |
·样液中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 | 第33-35页 |
·SDS-PAGE胶的染色 | 第35页 |
·凝胶的扫描 | 第35页 |
·凝胶图像的分析 | 第35页 |
·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 | 第35-36页 |
·生理生化指标的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6-3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7页 |
·各生理生化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| 第37页 |
·各生理生化指标无量纲化数值与抗旱指数间的绝对差值 | 第37-38页 |
·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木薯抗旱指数的关联度及排序 | 第38-39页 |
·参试木薯种质的加权抗旱指数及排序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抗旱性木薯种质的聚类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旱品种华南124的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 | 第41-47页 |
·干旱胁迫条件下华南124叶片蛋白质的2-DE表达图谱 | 第41-43页 |
·干旱胁迫条件下华南124苗期叶片差异蛋白质的鉴定 | 第43-45页 |
·干旱胁迫条件下华南124苗期叶片中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类与分布 | 第45-47页 |
4 讨论 | 第47-52页 |
·干旱胁迫时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控制 | 第47页 |
·木薯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的选取 | 第47-48页 |
·蛋白质组学在木薯抗旱性研究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| 第48-49页 |
·木薯叶片中抗旱相关的蛋白质 | 第49-52页 |
5 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2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科研论文(第一作者)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