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村落民间艺术转型研究--以湘西德夯为例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绪论 | 第8-17页 |
| 一、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8-11页 |
| (一)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| 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 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| (一)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2-15页 |
| 三、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| (一)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(二) 创新之处 | 第16页 |
| 四、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村落民间艺术转型的表现 | 第17-33页 |
| 第一节 艺术存在形态的转型 | 第17-24页 |
| 一、 多样化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 舞台化 | 第20-22页 |
| 三、 传统与现代杂糅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节 审美特征的转型 | 第24-29页 |
| 一、 娱乐化 | 第24-26页 |
| 二、 世俗化 | 第26-28页 |
| 三、 消费性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节 艺术创造的转型 | 第29-33页 |
| 一、 艺术创造者的多元化扩展 | 第29-31页 |
| 二、 艺术创造价值观的商品化取向 | 第31-33页 |
| 第二章 村落民间艺术转型的原因 | 第33-40页 |
| 第一节 文化产业:村落民间艺术转型的外部推手 | 第33-36页 |
| 一、 市场化确立了村落民间艺术的商品属性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 传媒化是村落民间艺术生产的新空间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 政策化为村落民间艺术转型提供了保障 | 第35-36页 |
| 第二节 文本自适:村落民间艺术转型的内在动因 | 第36-40页 |
| 一、 未完成性是村落民间艺术文本的结构特征 | 第36-38页 |
| 二、 集体性是村落民间艺术文本的文化属性 | 第38页 |
| 三、 自娱性分化出村落民间艺术的观赏消费性质 | 第38-40页 |
| 第三章 村落民间艺术转型的影响 | 第40-47页 |
| 第一节 “转型”对村落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| 一、 拓展了村落民间艺术的存显空间 | 第40-41页 |
| 二、 重塑了村落民间艺术的主体意识 | 第41-43页 |
| 三、 提供了村落民间艺术的突围方式 | 第43-44页 |
| 第二节 “转型”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| 一、 语言认同上的困境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 生活习俗上的表面化与同质化 | 第45-47页 |
| 结束语 | 第47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