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言 | 第12-28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理论背景与先行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5-21页 |
一、 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认识 | 第15-17页 |
二、 口述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三、 朝鲜族村民研究和口述研究方法的结合 | 第19-21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——口述史 | 第21-22页 |
第五节 研究过程及口述者的特征 | 第22-28页 |
一、 研究过程 | 第22-24页 |
二、 口述者的特征 | 第24-28页 |
第二章 黑龙江省西北部的朝鲜族 | 第28-48页 |
第一节 朝鲜族地域分布 | 第29-34页 |
第二节 齐齐哈尔——嫩江及大兴安岭一带的地理特征 | 第34-38页 |
一、 自然地理特征 | 第34-37页 |
(一)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概述 | 第34-36页 |
(二) 嫩江一带的地理环境 | 第36-37页 |
二、齐齐哈尔地区的人文及社会要素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早期移居黑龙江西部地区的朝鲜族分布概况 | 第38-48页 |
一、 齐齐哈尔市内 | 第38-39页 |
二、 兆阳线沿线地区 | 第39-41页 |
三、 中东铁路沿线地区 | 第41-42页 |
四、 内蒙古东北地区 | 第42-48页 |
第三章 齐齐哈尔市朝鲜族村落的开拓及建设 | 第48-82页 |
第一节 齐齐哈尔市朝鲜族现状 | 第48-50页 |
第二节 移居明星村、鲜明村之前的朝鲜族概况 | 第50-58页 |
一、 农业环境 | 第52-56页 |
二、 社会文化及居住环境 | 第56-58页 |
第三节 1940年代齐齐哈尔的朝鲜族 | 第58-64页 |
第四节 1950年代的明星村和鲜明村 | 第64-78页 |
第五节 明星村和鲜明村的开拓和建设 | 第78-82页 |
第四章 村落开拓和建设过程中朝鲜族村民的公众记忆 | 第82-125页 |
第一节 移居初期的水田开垦及水利建设 | 第82-89页 |
第二节 定居后的堤防建没 | 第89-99页 |
第三节 定居后水田开垦的成果 | 第99-115页 |
第四节 朝鲜族村的大队企业 | 第115-125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125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8页 |
后记 | 第138-13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