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第二章 调解首要原则——自愿原则与“先行调解”的辩证关系 | 第11-19页 |
第一节 调解自愿原则的强化 | 第11-13页 |
一、 新《民事诉讼法》中关于自愿性原则的体现 | 第11-12页 |
二、 自愿原则对于调解的重要性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“先行调解”入“法” | 第13-17页 |
一、 “先行调解”在新旧相关法律中的体现 | 第13-14页 |
二、 “先行调解”正式写入新《民事诉讼法》的意义 | 第14-16页 |
三、 “先行调解”是否是对强制调解的肯定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自愿性原则是否与“调解优先,调判结合”的司法政策冲突? | 第17-19页 |
一、 自愿原则与“先行调解” | 第17页 |
二、 自愿原则与“当判则判” | 第17-18页 |
三、 “调解优先”与“当判则判”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以判决的既判力理论研究调解协议的效力 | 第19-31页 |
第一节 既判力概述 | 第19-23页 |
一、 既判力的含义 | 第19-21页 |
二、 关于诉讼调解是否具有既判力的立法 | 第21-22页 |
三、 关于诉讼调解既判力的理论学说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新《民事诉讼法》对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与不足 | 第23-24页 |
一、 新增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| 第23-24页 |
二、 对调解协议的效力规定模糊 | 第24页 |
第三节 当事人的“反悔权”与调解协议的关系 | 第24-27页 |
一、 新《民事诉讼法》与相关司法解释对“反悔权”的规定不一致 | 第24-26页 |
二、 “反悔权”阻碍调解协议的效力 | 第26-27页 |
第四节 正确理解调解协议的既判力 | 第27-31页 |
一、 调解协议与判决的比较 | 第27页 |
二、 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视角来理解调解协议 | 第27-31页 |
第四章 能动司法与“大调解” | 第31-39页 |
第一节 “大调解”的辩证作用 | 第31-34页 |
一、 “大调解”对解决民事纠纷的作用 | 第31-33页 |
二、 “大调解”产生的负面影响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能动司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| 第34-36页 |
一、 能动司法并非职权主义 | 第34-35页 |
二、 能动司法与被动司法的辩证关系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能动司法中的“大调解” | 第36-39页 |
一、 能动司法并非就是“大调解” | 第36-37页 |
二、 在调解中合理运用能动司法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完善与调解制度相适应的司法机制 | 第39-47页 |
第一节 回归“能调则调,当判则判”的工作原则 | 第39-41页 |
一、 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二、 建立均衡构架理念下的“调判结合”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取消当事人的“反悔权”,确立调解协议的效力 | 第41-42页 |
一、 “反悔权”与诚信调解、经济调解相背离 | 第41页 |
二、 调解协议的效力应受司法维护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改革法院与法官的绩效考核制度——理性设置调解指标 | 第42-44页 |
一、 不同地区的法院考核标准应不同 | 第42-43页 |
二、 不同法官考核标准应有区别 | 第43-44页 |
第四节 正确界定需求调解的政策 | 第44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附件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