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名家经典不寐论治的整理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研究背景 | 第11-17页 |
| ·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| 第11-12页 |
| ·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| 第12页 |
| ·失眠影响因素的现代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中医对不寐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·病名 | 第13页 |
| ·病因病机 | 第13-14页 |
| ·辨证论治 | 第14-16页 |
| ·预防与护理 | 第16页 |
| ·转归及预后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方法 | 第17页 |
| ·纳入文献范围 | 第17页 |
| ·筛选标准 | 第17页 |
| ·纳入标准 | 第17页 |
| ·排除标准 | 第17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第三章 不寐的病因病机研究结果 | 第18-23页 |
| ·阴阳营卫学说 | 第18-19页 |
| ·营卫不和,阳不入于阴 | 第18页 |
| ·气血虚衰,营卫虚滞 | 第18页 |
| ·阴血耗散,导致阳亢无所依,阳不入于阴 | 第18页 |
| ·阳气大虚,阳弱阴寒,阴阳不交 | 第18-19页 |
| ·脏腑学说 | 第19-20页 |
| ·肝阴不足,心血亏虚,心不藏神,肝不藏魂 | 第19页 |
| ·心肾不交,水亏火旺 | 第19页 |
| ·脾胃不和 | 第19页 |
| ·心脾亏虚,心神失养 | 第19-20页 |
| ·肺失通调,以致水饮停聚中焦,扰乱心神 | 第20页 |
| ·肝郁化火,横逆犯脾 | 第20页 |
| ·心虚胆怯,心神不安 | 第20页 |
| ·胆寒 | 第20页 |
| ·邪实正虚学说 | 第20-21页 |
| ·痰饮学说 | 第21页 |
| ·气血津液学说 | 第21-22页 |
| ·气血亏虚 | 第21页 |
| ·血热 | 第21页 |
| ·血瘀 | 第21页 |
| ·津亏液干 | 第21-22页 |
| ·其他学说 | 第22-23页 |
| ·情志失常 | 第22页 |
| ·邪在半表半里 | 第22-23页 |
| 第四章 古代名家经典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3-37页 |
| ·《黄帝内经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3页 |
| ·治疗原则 | 第23页 |
| ·治疗方法 | 第23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3-24页 |
| ·重视随证治之,创制多首名方 | 第23-24页 |
| ·重视从心论治,倡用安神之法 | 第24页 |
| ·《金匮要略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4-25页 |
| ·《千金方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5页 |
| ·《外台秘要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5页 |
| ·《普济本事方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5-26页 |
| ·刘完素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6页 |
| ·张子和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6-27页 |
| ·汗、吐、下三法治疗不寐 | 第26-27页 |
| ·善用情志疗法治疗不寐 | 第27页 |
| ·《寿世保元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7-28页 |
| ·《古今医统大全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8页 |
| ·《本草纲目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8-29页 |
| ·《景岳全书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29-30页 |
| ·《医宗必读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30页 |
| ·《症因脉治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30-31页 |
| ·“外感不得卧”的治疗 | 第30-31页 |
| ·“内伤杂症不寐”的论治 | 第31页 |
| ·《辨证录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31-33页 |
| ·心肾不交型 | 第31-32页 |
| ·肝郁化火、肝肾不足型 | 第32页 |
| ·胆气虚型 | 第32页 |
| ·肝经受邪,肝血亏虚型 | 第32-33页 |
| ·胆虚风袭型 | 第33页 |
| ·《类证治裁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33-34页 |
| ·《医学心悟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34页 |
| ·《血证论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34-35页 |
| ·心病不寐 | 第34-35页 |
| ·肝病不寐 | 第35页 |
| ·《温病条辨》论治不寐精要 | 第35-37页 |
| ·温热之邪在膈中,心烦不寐 | 第35页 |
| ·热入营分,谵语不寐 | 第35页 |
| ·心肾不交而不寐 | 第35-36页 |
| ·气阴两虚之不寐 | 第36-37页 |
| 第五章 不寐的方药规律研究 | 第37-40页 |
| ·研究过程设计 | 第37-3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7页 |
| ·统计学依据 | 第37页 |
| ·药物分类依据 | 第37页 |
| ·文献范围 | 第37页 |
| ·纳入、排除标准 | 第37-38页 |
| ·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8页 |
| ·结果 | 第38-40页 |
| ·单味药使用频数分析 | 第38页 |
| ·按照药物功效分类,各类药物使用频率如下表 | 第38-39页 |
| ·古代治疗不寐用药初步统计 | 第39-40页 |
| 讨论 | 第40-41页 |
| 结语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