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微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| 2 微博的概念及特征 | 第13-20页 |
| ·微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| 第13-15页 |
| ·微博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| ·微博传播特征及传播问题分析 | 第16-20页 |
| ·微博传播特征 | 第16-18页 |
| ·微博传播问题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3 传媒与公共领域 | 第20-29页 |
| ·公共领域的理论阐述 | 第20-22页 |
| ·公共领域的来源 | 第20-21页 |
| ·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 | 第21-22页 |
| ·公共领域理论的中国意义 | 第22-24页 |
| ·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| 第24-27页 |
| ·作为公共领域运行机制的传媒 | 第24-26页 |
| ·传统媒体下公共领域的式微 | 第26-27页 |
| ·微博对公共领域的冲击 | 第27-29页 |
| 4 微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| 第29-43页 |
| ·微博公共领域建构 | 第29-33页 |
| ·微博促使“参与者”向最广泛的独立公众转变 | 第29-31页 |
| ·微博是空前理想的自由交往平台 | 第31-32页 |
| ·微博促进“理性共识”的达成 | 第32-33页 |
| ·个案分析:微博打拐事件 | 第33-39页 |
| ·事件经过 | 第34-36页 |
| ·微博打拐中的能量触发 | 第36-39页 |
| ·从微博打拐事件看微博对公共领域的重塑 | 第39-43页 |
| ·对参与者的重塑:独立且空前广泛的用户群 | 第39页 |
| ·对交往平台的重塑:空前自由的理想平台 | 第39-41页 |
| ·对辩论环境的重塑:促成理性共识的达成 | 第41-43页 |
| 5 微博公共领域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| 第43-50页 |
| ·微博公共领域的意义 | 第43-47页 |
| ·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空间 | 第43-44页 |
| ·推动“舆论”趋向理性 | 第44-46页 |
| ·推动实现潜在民主 | 第46-47页 |
| ·微博公共领域存在问题及建议 | 第47-50页 |
| ·容易滋生虚假新闻 | 第48页 |
| ·冗杂的信息海洋 | 第48页 |
| ·关于改进微博公共领域的建议 | 第48-50页 |
| 结语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