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6页 |
| ·柞蚕丝结构与化学组成 | 第10-13页 |
| ·柞蚕丝结构 | 第10-11页 |
| ·丝素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| 第11-13页 |
| ·天然柞蚕丝素蛋白的结构 | 第13-14页 |
| ·微球制备方法 | 第14-19页 |
| ·模板辅助法 | 第15页 |
| ·乳化法 | 第15页 |
| ·超临界流体技术 | 第15-16页 |
| ·自组装法 | 第16页 |
| ·溶剂蒸发法( solvent evaporation) | 第16-17页 |
| ·相分离法( phase separation) | 第17页 |
| ·盐析法( salting out) | 第17-18页 |
| ·喷雾干燥法( spray drying) | 第18页 |
| ·超声法 | 第18-19页 |
| ·电场调控法 | 第19页 |
| ·微球载体材料 | 第19-21页 |
| ·玉米醇溶蛋白 | 第19页 |
| ·白蛋白 | 第19-20页 |
| ·淀粉 | 第20页 |
| ·几丁质和壳聚糖 | 第20页 |
| ·胶原和明胶 | 第20-21页 |
| ·透明质酸 | 第21页 |
| ·酪蛋白 | 第21页 |
| ·海藻酸盐 | 第21页 |
| ·丝素蛋白 | 第21页 |
| ·柞蚕丝素蛋白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5页 |
| ·柞蚕丝素的溶解性 | 第22页 |
| ·柞蚕丝素蛋白的成膜性 | 第22-24页 |
| ·柞蚕丝素蛋白凝胶性 | 第24页 |
| ·柞蚕丝素蛋白溶液纺丝性 | 第24-25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章 载罗丹明柞蚕丝素蛋白微球的研制 | 第26-4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| ·材料及主要试剂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7页 |
| ·再生柞蚕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 | 第27页 |
| ·载药丝素微球制备 | 第27页 |
| ·载药微球形态特征(SEM) | 第27-28页 |
| ·X-射线衍射 | 第28页 |
| ·红外吸收光谱 | 第28页 |
| ·载药率和包封率 | 第28-29页 |
| ·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 | 第29页 |
| ·载药微球的体外降解 | 第2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9页 |
| ·柞蚕丝素蛋白微球的形成过程 | 第29-32页 |
| ·X-射线衍射 | 第32-33页 |
| ·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热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罗丹明标准曲线 | 第35-36页 |
| ·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 | 第36-37页 |
| ·微球的缓释 | 第37-38页 |
| ·微球的降解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载溶菌酶柞蚕丝素蛋白微球的研制 | 第40-49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3页 |
| ·材料及主要试剂 | 第40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0页 |
| ·再生柞蚕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| ·载药丝素微球制备 | 第41页 |
| ·载药微球形态特征(SEM) | 第41页 |
| ·X-射线衍射 | 第41页 |
| 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1页 |
| ·载药量和包封率检测 | 第41-42页 |
| ·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 | 第42页 |
| ·载药微球的体外降解 | 第42-4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8页 |
| ·载药微球形态特征 | 第43-44页 |
| ·X-射线衍射 | 第44-45页 |
| 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5页 |
| ·溶菌酶标准曲线 | 第45-46页 |
| ·载药量和包封率 | 第46-47页 |
| ·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 | 第47页 |
| ·载药微球的体外降解 | 第47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四章 结语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7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