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察讯问话语批评分析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28页 |
第一节 法律与语言研究概述 | 第12-19页 |
一、法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互动 | 第14-15页 |
二、法律语言本体研究 | 第15-16页 |
三、语言的法律问题研究 | 第16-17页 |
四、语言犯罪和语言证据研究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警察讯问话语研究概述 | 第19-25页 |
一、国内警察讯问话语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二、国外警察讯问话语研究综述 | 第22-25页 |
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和意义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| 第28-53页 |
第一节 相关语言理论问题 | 第28-34页 |
一、基本语言观 | 第28页 |
二、言语行为理论 | 第28-31页 |
三、语境理论 | 第31-33页 |
四、实际语言行为和潜在语言行为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批评话语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模式 | 第34-42页 |
一、批评话语理论基础 | 第34-37页 |
二、批评分析模式及文本分析框架 | 第37-42页 |
第三节 话语和权力 | 第42-49页 |
一、权力理论综述 | 第42-46页 |
二、话语权力 | 第46-49页 |
三、本研究的权力定义 | 第49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语料 | 第49-53页 |
一、基于语料的研究方法 | 第49-50页 |
二、参与观察法 | 第50-51页 |
三、比较的方法 | 第51页 |
四、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警察讯问话语的机构话语特征 | 第53-66页 |
第一节 机构话语的定义与特征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警察讯问机构话语特征 | 第55-60页 |
一、警察讯问机构话语的场所规定性 | 第55-57页 |
二、警察讯问机构话语的机构目的性 | 第57-58页 |
三、警察讯问机构话语的法律规定性 | 第58页 |
四、警察讯问机构话语的程序规定性 | 第58-59页 |
五、警察讯问机构话语的互动策略性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警察讯问机构话语中的角色分配 | 第60-64页 |
一、社会角色 | 第60-62页 |
二、话语角色 | 第62-64页 |
小 结 | 第64-66页 |
第四章 警察讯问话语结构分析 | 第66-81页 |
第一节 会话结构研究概述 | 第66-68页 |
第二节 警察讯问话语结构分析 | 第68-76页 |
一、警察讯问宏观话语行为 | 第68页 |
二、警察讯问话语互动结构模式 | 第68-70页 |
三、警察讯问程序及其语言实现 | 第70-73页 |
四、开头-主体-结尾结构模式 | 第73-76页 |
第三节 警察讯问话语参与框架分析 | 第76-79页 |
一、参与框架理论 | 第76页 |
二、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参与框架分析 | 第76-77页 |
三、信息收集部分的参与框架分析 | 第77-78页 |
四、参与框架与权力关系 | 第78-79页 |
小 结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警察讯问话语问话行为与权力 | 第81-101页 |
第一节 问话行为 | 第81-83页 |
第二节 话语空间与权力领地 | 第83-88页 |
一、话语量 | 第83-86页 |
二、话轮 | 第86页 |
三、相邻对 | 第86-88页 |
第三节 问话形式与权力行使 | 第88-101页 |
一、问话的分类和形式 | 第88-91页 |
二、问话的开放性和封闭性 | 第91-93页 |
三、问话形式和支配力 | 第93-95页 |
四、警察讯问问话类型统计与讨论 | 第95-101页 |
第六章 警察讯问话语互动控制与权力 | 第101-117页 |
第一节 会话分析模式 | 第101-103页 |
第二节 警察讯问话语互动控制与权力 | 第103-115页 |
一、Q-R 问答对应 | 第103-106页 |
二、话轮预分配规则 | 第106-110页 |
三、话题管理 | 第110-112页 |
四、打断和重叠 | 第112-113页 |
五、设定和监控议程 | 第113-114页 |
六、犯罪嫌疑人话题启动 | 第114-115页 |
第三节 Q-R 相邻对和顺从结构 | 第115-117页 |
第七章 警察讯问话语中的故事构建与权力 | 第117-145页 |
第一节 法庭话语中的故事构建与权力 | 第117-122页 |
一、法庭话语故事构建 | 第117-118页 |
二、故事分析模式 | 第118-121页 |
三、故事建构与权力 | 第121-122页 |
第二节 警察讯问笔录中的故事构建 | 第122-127页 |
一、故事主线 | 第124-125页 |
二、犯罪动机 | 第125-126页 |
三、犯罪细节 | 第126页 |
四、情绪状态 | 第126-127页 |
五、自愿供述 | 第127页 |
第三节 警察故事版本的互动构建 | 第127-144页 |
一、指控相邻对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利用证据来质疑事件版本 | 第130-132页 |
三、构建警察版故事的话题控制 | 第132-135页 |
四、构建警察事件版本的“简要综述” | 第135-137页 |
五、使用元评论话语 | 第137-138页 |
六、改述犯罪嫌疑人答话 | 第138-140页 |
七、构建犯罪嫌疑人有罪身份 | 第140-144页 |
小 结 | 第144-145页 |
第八章 作为权力抵制的犯罪嫌疑人答话行为 | 第145-173页 |
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答话行为 | 第145-147页 |
第二节 合作原则与犯罪嫌疑人答话行为 | 第147-159页 |
一、格莱斯合作原则 | 第147-148页 |
二、警察讯问机构话语下的合作原则 | 第148-153页 |
三、犯罪嫌疑人答话的合作程度 | 第153-159页 |
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对警察问话的抵制策略 | 第159-171页 |
一、答话行为与抵制策略 | 第159-160页 |
二、韩礼德的言语功能理论 | 第160-161页 |
三、答话抵制策略与警察问话功能 | 第161-162页 |
四、作为权力抵制的答话策略 | 第162-171页 |
小 结 | 第171-173页 |
第九章 结论、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| 第173-203页 |
第一节 前几章的总结 | 第173-175页 |
第二节 本研究对警察讯问实践的反思与启示 | 第175-191页 |
一、中国警察讯问现状 | 第175-179页 |
二、警察参与角色的转变 | 第179-180页 |
三、构建“会话式”讯问模式 | 第180-185页 |
四、对警察问话行为的启示 | 第185-189页 |
五、警察讯问全程录音录像 | 第189-191页 |
第三节 警察讯问语言规范化 | 第191-201页 |
一、警察讯问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 | 第191-193页 |
二、警察讯问程序语言的规范问题 | 第193-199页 |
三、警察讯问语言规范化建议稿 | 第199-201页 |
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、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| 第201-203页 |
一、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201页 |
二、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| 第201-202页 |
三、未来研究方向 | 第202-2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3-214页 |
后记 | 第214-2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