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7页 |
第一章 历史街区:理性以建筑为呈现的发展与统一 | 第17-49页 |
第一节 回归街道,回归城市 | 第17-24页 |
一、回归即新的起点 | 第17-24页 |
第二节 建筑、空间语义、主体身份 | 第24-49页 |
一、物质空间与身份意识 | 第24-32页 |
二、空间语义与主体认知的生成与转化 | 第32-49页 |
第二章 城市化对城市主体身份的解构与分化 | 第49-100页 |
第一节 、城市化带来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| 第52-68页 |
一、理性的觉醒与自觉 | 第52-58页 |
二、理性主义价值观:信仰进步 | 第58-68页 |
第二节、社会系统化与现代城市标准化 | 第68-100页 |
一、社会系统化与城市物理空间的解构 | 第70-85页 |
二、社会系统化与城市文化标准化 | 第85-100页 |
第三章 一种旨在重构和整合的社会合理化依据 | 第100-159页 |
第一节、交往行动理论引入 | 第100-114页 |
一、交往理性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 | 第103-111页 |
二、社会系统的结构整合 | 第111-114页 |
第二节、交往行动理论对西方理性主义社会合理化内涵的修正 | 第114-133页 |
一、理性主义社会合理化内涵 | 第115-120页 |
二、后现代时期社会合理化总体特征 | 第120-126页 |
三、社会合理化重构的依据 | 第126-133页 |
第三节、历史街区:关于理性重构社会合理化内涵的积极意义 | 第133-159页 |
一、空间尺度、社会互动、公共空间 | 第136-141页 |
二、语义内涵、主体间性、共同现实 | 第141-146页 |
三、共时与互补、历时与发展 | 第146-159页 |
后记 | 第159-167页 |
(一) 关于差别化分级管理体系的延伸思考 | 第159-164页 |
(二)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不同向度 | 第164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71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、科研成果 | 第171-173页 |
致谢 | 第173-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