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薄壁钢梁分析方法与应用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2页 |
| 目录 | 第12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0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梁理论的概述 | 第17-23页 |
| ·Euler-Bernoulli 梁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·Timoshenko 梁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·Vlasov 薄壁梁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·Benscoter 理论 | 第21页 |
| ·四种理论之间的关系 | 第21-2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3-38页 |
| ·弯曲理论 | 第23-27页 |
| ·横向剪切系数 | 第27-29页 |
| ·扭转理论 | 第29-30页 |
| ·薄壁梁单元模型 | 第30-34页 |
| ·梁单元几何非线性研究 | 第34-36页 |
| ·梁单元材料非线性研究 | 第36-37页 |
| ·当前研究的不足 | 第37-38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8-40页 |
| 第二章 开口薄壁梁的弯曲与扭转 | 第40-73页 |
| ·开口薄壁梁一阶理论假设与位移场推导 | 第41-44页 |
| ·理论假设 | 第41页 |
| ·位移场推导 | 第41-44页 |
| ·开口薄壁梁弯曲 | 第44-48页 |
| ·薄壁梁弯曲时的变形与应力 | 第44-46页 |
| ·横向剪切系数 | 第46-47页 |
| ·总挠度与弯曲挠度之间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| ·开口薄壁梁约束扭转中的正应力与剪应力 | 第48-54页 |
| ·翘曲正应力 | 第48-49页 |
| ·翘曲剪应力 | 第49-51页 |
| ·约束扭转中 St. Venant 剪应力 | 第51-54页 |
| ·约束剪切转角和扭转剪切系数 | 第54-56页 |
| ·扭转微分方程与边界条件 | 第56-61页 |
| ·开口薄壁梁约束扭转微分方程 | 第56-57页 |
| ·边界条件 | 第57-58页 |
| ·开口薄壁梁初参数方法及其影响函数 | 第58-61页 |
| ·开口薄壁梁一阶扭转理论的简化形式 | 第61-62页 |
| ·开口截面的扇性几何特性与计算程序 | 第62-66页 |
| ·主扇性极点 | 第62-64页 |
| ·主扇性零点 | 第64-66页 |
| ·算例分析 | 第66-7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第三章 闭口薄壁梁的约束扭转 | 第73-103页 |
| ·闭口截面的自由扭转 | 第73-76页 |
| ·闭口薄壁梁一阶扭转理论假设与位移场推导 | 第76-78页 |
| ·理论假设 | 第76页 |
| ·位移场推导 | 第76-78页 |
| ·闭口薄壁梁约束扭转中的正应力与剪应力 | 第78-85页 |
| ·翘曲正应力 | 第78-80页 |
| ·约束扭转中 Bredt 剪应力 | 第80-82页 |
| ·翘曲剪应力 | 第82-85页 |
| ·约束剪切转角和扭转剪切系数 | 第85-88页 |
| ·微分方程与边界条件 | 第88-91页 |
| ·闭口薄壁梁约束扭转微分方程 | 第88-89页 |
| ·闭合薄壁梁初参数方法及其影响函数 | 第89-91页 |
| ·闭口截面的几何特性与计算程序 | 第91-96页 |
| ·算例分析 | 第96-100页 |
| ·各种截面形状薄壁梁的约束扭转 | 第100-101页 |
| ·开闭口混合截面 | 第100-101页 |
| ·薄壁正多边形或薄壁圆环截面 | 第10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| 第四章 空间薄壁梁几何非线性分析 | 第103-123页 |
| ·基本假定 | 第103-104页 |
| ·有限变形理论基本描述 | 第104-110页 |
| ·物体变形及其描述 | 第104-106页 |
| ·变形张量 | 第106-107页 |
| ·应变描述 | 第107-109页 |
| ·应力描述 | 第109-110页 |
| ·薄壁梁单元的位移场和应变描述 | 第110-118页 |
| ·位移场的描述 | 第110-111页 |
| ·薄壁梁的位移模式 | 第111-114页 |
| ·几何方程和应变矩阵 | 第114-118页 |
| ·空间薄壁梁柱单元刚度矩阵 | 第118-122页 |
| ·单元刚度矩阵 | 第118-121页 |
| ·二阶 P-δ效应 | 第121-1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| 第五章 基于塑性区方法的二阶弹塑性分析 | 第123-141页 |
| ·材料弹塑性特性 | 第123-130页 |
| ·初始屈服条件 | 第123-126页 |
| ·后继屈服条件 | 第126-128页 |
| ·加载与卸载准则 | 第128-130页 |
| ·流动法则 | 第130页 |
| ·增量本构方程 | 第130-136页 |
| ·比例系数 dλ | 第131页 |
| ·增量型本构方程的矩阵表达 | 第131-134页 |
| ·薄壁构件中的材料本构关系 | 第134-136页 |
| ·二阶弹塑性单元刚度矩阵 | 第136-137页 |
| ·二阶弹塑性单元刚度矩阵推导 | 第136-137页 |
| ·二阶弹塑性刚度矩阵的计算 | 第137页 |
| ·弹塑性状态的确定 | 第137-140页 |
| ·弹塑性状态的计算方法 | 第137-139页 |
| ·本构关系的积分 | 第139-1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| 第六章 面向对象的程序分析与设计 | 第141-164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程序的实现 | 第141-146页 |
| ·Newton-Raphson 方法 | 第141-143页 |
| ·计算结果收敛性的判断 | 第143-144页 |
| ·有限元程序主要步骤和流程图 | 第144-146页 |
| ·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| 第146-155页 |
| ·面向对象的特点 | 第146-149页 |
| ·对象的确定及其关系 | 第149-154页 |
| ·各个类的整体关系 UML 图 | 第154-155页 |
| ·算例分析 | 第155-163页 |
| ·工字型截面悬臂梁 | 第155-158页 |
| ·箱型截面悬臂梁 | 第158-161页 |
| ·门式刚架结构 | 第161-1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3-164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164-168页 |
| ·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64-167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164-166页 |
| ·研究创新点 | 第166-167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167-1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8-182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182-183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83页 |
| 获奖与已具有的执业资格 | 第183-184页 |
| 致谢 | 第1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