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1.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·利什曼原虫病(Leishmaniasis)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·利什曼原虫病(Leishmaniasis)概况 | 第12页 |
·利什曼原虫病(Leishmaniasis)流行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病(visceral leishmaniasis,VL)流行现状 | 第13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病(VL)的流行类型及分布 | 第13-14页 |
·四川省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的流行因素 | 第14-15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病(VL)的临床学与病理学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病(VL)的诊断 | 第16-17页 |
·荧光定量PCR技术(FQ-PCR)简介 | 第17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病(visceral leishmaniasis,VL)的防治 | 第17-18页 |
·利什曼原虫病(Leishmaniasis)病原学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·利什曼原虫的生物分类学位置 | 第18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(Leishmania spp.)的生活史 | 第18-19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学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基因序列特异性 | 第20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致病机理 | 第20-21页 |
·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体外培养 | 第21-22页 |
·立题依据、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3页 |
2. 材料 | 第23-25页 |
·血液样本采集 | 第23页 |
·荧光定量PCR技术阳性标准品利什曼原虫基因组 | 第23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23页 |
·主要试验仪器 | 第23-24页 |
·主要实验试剂 | 第24页 |
·荧光定量PCR技术引物序列 | 第24-25页 |
3. 方法 | 第25-28页 |
·四川地震重灾区家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5-27页 |
·现场调查及血样采集 | 第25页 |
·家犬血液样本DNA提取 | 第25-26页 |
·荧光定量PCR反应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| 第26页 |
·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| 第26页 |
·标准曲线建立及反应体系灵敏度、重复性及特异性测试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7页 |
·感染内脏利什曼原虫家犬临床学及病理学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室隔离饲养的家犬生长症状及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的保存 | 第27页 |
·疑似患病犬只器官组织的病理切片制作及病理学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体外培养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| 第28页 |
4. 结果 | 第28-38页 |
·四川地震重灾区家犬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| 第28-33页 |
·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结果 | 第28-29页 |
·荧光定量PCR技术标准曲线建立及线性关系 | 第29-30页 |
·荧光定量PCR技术灵敏度、重复性及特异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疫区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 | 第31-33页 |
·感染内脏利什曼原虫的家犬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病原培养 | 第33-38页 |
·家犬血液利什曼原虫带虫率的计算及高带虫率犬只的筛选 | 第33页 |
·实验室饲养家犬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| 第33-37页 |
·病原培养 | 第37-38页 |
5. 讨论 | 第38-45页 |
·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家犬黑热病感染率检测的可行性 | 第38-39页 |
·四川省地震重灾区家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12只疑似患病家犬临床表现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12只疑似患黑热病家犬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体外培养 | 第43页 |
·四川省地震重灾区黑热病疫情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 | 第43-45页 |
6.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4页 |
论文发表情况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