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章 综述 | 第12-43页 |
| ·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性质 | 第12-16页 |
| ·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| 第12页 |
| ·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| 第12-16页 |
| ·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(CMC) | 第12-13页 |
| ·亲水亲油平衡(HLB)值 | 第13-15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(Krafft 点和昙点) | 第15页 |
| ·润湿性 | 第15-16页 |
| ·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| 第16-35页 |
| ·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16-21页 |
| ·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16-17页 |
| ·磷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17-19页 |
| ·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19-21页 |
| ·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1-24页 |
| ·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1-23页 |
| ·含氮杂环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3-24页 |
| ·非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4-26页 |
| ·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6-27页 |
| ·特殊官能团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7-35页 |
| ·氟烃类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7-29页 |
| ·含硅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29-30页 |
| ·含糖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30-32页 |
| ·生物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| 第32-35页 |
| ·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| 第35-42页 |
| ·聚电解质 | 第35页 |
| ·柴油低温抑制剂 | 第35-36页 |
| ·金属缓蚀剂 | 第36-37页 |
| ·生物降解 | 第37-38页 |
| ·含酯基表面活性剂的降解 | 第37-38页 |
| ·含酰胺基表面活性剂的降解 | 第38页 |
| ·其他 | 第38页 |
| ·多相催化 | 第38-39页 |
| ·抗病毒 | 第39-40页 |
| ·抗菌 | 第40页 |
| ·分子识别 | 第40-41页 |
| ·光敏元件 | 第41页 |
| ·材料 | 第41-42页 |
| 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42-43页 |
| 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43-51页 |
| ·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3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43-44页 |
| ·合成方法 | 第44-47页 |
| ·化合物 1 2,2’‐(乙烷‐1,2‐二氧基)‐二‐苯甲酸的合成与表征 | 第44页 |
| ·化合物 2a‐e 烷基酰氯的合成 | 第44-45页 |
| ·化合物 3a‐ 3e | 第45-46页 |
| ·化合物 EODPNa6‐EODPNa14 | 第46-4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| ·化合物 1 合成条件的选择 | 第47-49页 |
| ·碱性条件的选择 | 第48页 |
| ·溶剂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| ·温度的选择 | 第49页 |
| ·物料的比例的选择 | 第49页 |
| ·温度对化合物 3c 收率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第三章 性能研究 | 第51-68页 |
| ·表面张力及 CMC 值的测量 | 第51-52页 |
| ·吉布斯表面吸附 | 第52-55页 |
| ·理论计算 | 第53-55页 |
| ·单位面积表面吸附量 | 第53-54页 |
| ·单位表面活性剂分子面积 | 第54页 |
| ·形成胶束时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、焓变量和熵 | 第54-55页 |
| ·结论 | 第55页 |
| ·EODPNa6–EODPNa14 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| 第55-64页 |
| ·EODPNa 系列表面活性剂与金属离子识别的研究 | 第56-64页 |
| ·EODPNa6‐14 水溶液的紫外‐可见光谱 | 第56页 |
| ·EODPNa6 ‐ EODPNa 14 水溶液与金属盐水溶液的紫外‐可见光谱 | 第56-62页 |
| ·EODPNa 系列表面活性剂与金属盐水溶液的荧光光谱 | 第62-64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4页 |
| ·EODPNa 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金属离子识别原理的研究 | 第64-68页 |
| ·EODPNa 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与醋酸铜的络合 | 第65页 |
| ·红外光谱表征 | 第65-66页 |
| ·XRD 表征 | 第66页 |
| ·结论 | 第66-68页 |
|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82页 |
| 谱图表征 | 第82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