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0页 |
·太湖富营养化现状与可能成因 | 第9页 |
·湖泊水华的形成与危害 | 第9-10页 |
·湖泊水华形成 | 第9-10页 |
·水华的危害 | 第10页 |
·预防湖泊富营养化的措施 | 第10-12页 |
·去除并控制外源性污染物的营养物质输入 | 第11页 |
·降低内源性N、P等营养物质的负荷 | 第11-12页 |
·水华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外藻类水华暴发预警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生态菌群结构中的应用 | 第15-17页 |
·PCR-DGGE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·DGGE图谱的分析 | 第16-17页 |
·课题研究内容和课题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8页 |
·底泥和水样采集 | 第20页 |
·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
·实验设备 | 第20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
·培养基 | 第21-24页 |
·完全培养基(%) | 第22页 |
·总细菌培养条件 | 第22页 |
·BG-11培养基 | 第22页 |
·藻类的培养条件 | 第22页 |
·验证厌氧菌是否存在 | 第22-24页 |
·测定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溶磷的测定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总DNA提取方法 | 第26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6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26页 |
·PCR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PCR反应体系 | 第26页 |
·PCR反应条件 | 第26-27页 |
·DGGE方法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观测装置 | 第28-31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28-30页 |
·太湖藻类培养系统及在线监测方法 | 第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湖水室内观测及其应用 | 第31-37页 |
·叶绿素a方法的优化结果 | 第31-34页 |
·过滤浓缩水样量的优化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冰箱浸提叶绿素a时间的优化结果 | 第32-34页 |
·叶绿素a方法小结 | 第34页 |
·湖泊室内观测系统的应用 | 第34-36页 |
·室内藻类生长与消亡过程中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 | 第34-35页 |
·室内观测小结 | 第35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湖泊室内观测系统在不同湖泊和季节的定量观测 | 第37-55页 |
·太湖流域水质参数变化情况 | 第37-41页 |
·太湖不同季节CRR与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 | 第41-45页 |
·太湖2010年不同季节CRR与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 | 第41-43页 |
·太湖2011年不同季节CRR与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 | 第43-45页 |
·春季太湖不同年份CRR与叶绿素a的变化规律 | 第45-47页 |
·不同湖泊室内培养藻类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·太湖室内培养藻类及细菌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·淀山湖室内培养藻类及细菌的变化 | 第48-49页 |
·滆湖室内培养藻类及细菌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·西湖室内培养藻类及细菌的变化 | 第50-51页 |
·不同湖泊室内培养藻类小结 | 第51页 |
·2010年和2011年藻类的生长速率(μ) | 第51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湖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蓝藻生长的数学模型分析 | 第55-61页 |
·DGGE图谱分析 | 第55-58页 |
·数学模型分析CRR与叶绿素a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| 第58-60页 |
·自变量(CRR)与因变量(叶绿素a)之间的模型 | 第58-59页 |
·自变量(CRR、培养时间)与因变量(叶绿素a)之间的模型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·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