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视媒体交互与合成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1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1-14页 |
表格索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5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5-1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30页 |
·可视媒体软抠取技术 | 第18-20页 |
·可视媒体编辑传播技术 | 第20-22页 |
·可视媒体显著性检测技术 | 第22-24页 |
·可视媒体锐度增强技术 | 第24-26页 |
·可视媒体去运动模糊技术 | 第26-28页 |
·可视媒体克隆技术 | 第28-30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30-34页 |
·本文的章节安排 | 第34-35页 |
第二章 可视媒体交互编辑 | 第35-61页 |
·基于参数优化的混合式图像软抠取 | 第35-46页 |
·软抠取概述 | 第35-36页 |
·问题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混合式软抠取 | 第38-42页 |
·前景背景重建 | 第42-45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基于软抠取相似度的图像编辑传播 | 第46-52页 |
·编辑传播概述 | 第46页 |
·相似度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基于软抠取相似度的编辑传播 | 第47-4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9-52页 |
·基于动态对比度的视频显著性检测 | 第52-60页 |
·显著性检测概述 | 第52-53页 |
·视频显著性特征 | 第53-55页 |
·局部显著性匹配 | 第55-5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6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三章 可视媒体画质增强 | 第61-93页 |
·梯度域内边界保持的图像锐度增强 | 第61-75页 |
·锐度增强概述 | 第61-63页 |
·锐度特征表示 | 第63-65页 |
·基于相似度计算的梯度变换 | 第65-67页 |
·梯度域图像重建 | 第67-68页 |
·基于锐度分布的评价模型 | 第68-7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71-75页 |
·面向高质量图像合成的锐度转移 | 第75-83页 |
·锐度转移概述 | 第75页 |
·锐度估计 | 第75-77页 |
·梯度变换 | 第77-78页 |
·图像重建 | 第78-80页 |
·无缝合成 | 第80-82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82-83页 |
·基于锐度增强的图像去运动模糊 | 第83-92页 |
·去运动模糊概述 | 第83-84页 |
·锐度增强 | 第84-85页 |
·特征边选择 | 第85-87页 |
·模糊核估计 | 第87-88页 |
·快速反卷积计算 | 第88-8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89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四章 可视媒体无缝合成 | 第93-115页 |
·基于颜色协调的图像无缝合成 | 第93-102页 |
·图像无缝合成概述 | 第93-94页 |
·泊松克隆 | 第94-95页 |
·图像无缝合成 | 第95-10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01-102页 |
·基于均值坐标克隆的视频无缝合成 | 第102-114页 |
·视频无缝合成概述 | 第102-103页 |
·优化的均值坐标克隆 | 第103-107页 |
·视频无缝合成 | 第107-11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11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5-119页 |
·本文工作总结 | 第115-117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9页 |
简历 | 第129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-133页 |
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33-137页 |
附件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