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凝沉淀与生物循环过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| ·我国水体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水中污染物来源 | 第11页 |
| ·工业废水 | 第11页 |
| ·农业废水 | 第11页 |
| ·生活废水 | 第11页 |
| ·微污染原水性质及危害 | 第11-13页 |
| ·有机物污染 | 第12-13页 |
| ·氮磷污染 | 第13页 |
| ·重金属污染 | 第13页 |
| ·微污染水处理现状研究 | 第13-22页 |
| ·常规水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 | 第13-14页 |
| ·强化常规处理工艺 | 第14-15页 |
| ·活性炭吸附法 | 第15页 |
| ·氯(Cl) | 第15-16页 |
| ·臭氧(O_3) | 第16页 |
| ·光催化氧化技术 | 第16页 |
| ·膜技术 | 第16-17页 |
| ·气浮法 | 第17页 |
| ·生物膜法 | 第17-22页 |
| ·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第2章 试验方案与方法 | 第24-27页 |
| ·试验水质 | 第24页 |
| ·试验材料及装置 | 第24-26页 |
| ·试验装置 | 第24-25页 |
| ·滤料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| ·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强化混凝处理试验 | 第27-32页 |
| ·混凝机理 | 第27页 |
| ·电性中和 | 第27页 |
| ·吸附架桥 | 第27页 |
| ·网捕或卷扫 | 第27页 |
| ·试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·试验设备与装置 | 第27-28页 |
| ·试验用水水质 | 第28页 |
| ·试验所用混凝剂及其特性 | 第28-29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9页 |
| 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·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| 第29-30页 |
| ·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COD_(Mn)的去除效果 | 第30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4章 生物滤池挂膜启动研究 | 第32-39页 |
| ·挂膜启动 | 第32-33页 |
| ·挂膜影响因素 | 第32-33页 |
| ·挂膜方式 | 第33页 |
| ·挂膜期间去除效果分析 | 第33-37页 |
| ·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| 第34页 |
| ·对COD_(Mn)的去除效果 | 第34-35页 |
| ·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| 第35-36页 |
| ·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| 第36-37页 |
| ·挂膜期间反冲洗研究 | 第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第5章 生物循环过滤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62页 |
| ·水力负荷影响 | 第39-46页 |
| ·水力负荷对循环池水的影响 | 第39-43页 |
| ·水力负荷对生物滤池出水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| ·生物滤池滤料高度影响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·COD_(Mn)沿生物滤池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| 第47页 |
| ·NH_4~+-N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| 第47-48页 |
| ·浊度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| 第48-49页 |
| ·色度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| 第49页 |
| ·进水污染物浓度影响分析 | 第49-53页 |
| ·进水COD_(Mn)浓度影响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氨氮浓度影响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反冲洗研究 | 第53-58页 |
| ·反冲洗过程及意义 | 第53页 |
| ·反冲洗方式 | 第53-54页 |
| ·反冲洗方式强度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| ·反冲洗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| ·曝气生物滤池动力学模型 | 第58-60页 |
| ·概述 | 第58页 |
| ·模型假设 | 第58页 |
| ·模型推导 | 第58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| 第6章 组合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| 第62-68页 |
| ·组合工艺处理单元的主要参数 | 第62-63页 |
| ·组合工艺去除效果分析 | 第63-67页 |
| ·对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·对COD_(Mn)去除效果分析 | 第64页 |
| ·对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·对色度去除效果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对UV_(254)去除效果分析 | 第66页 |
| ·对TN去除效果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结论与建议 | 第68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5页 |
|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5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