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22页 |
1. 导论 | 第22-49页 |
·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22-31页 |
·我国的信托定位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 | 第22-24页 |
·《信托法》的法律定位在我国金融分业环境下被扭曲 | 第24-27页 |
·有必要建立统一规范营业性信托业务的特别法 | 第27-29页 |
·应重新审视信托在我国金融分业体制下的定位 | 第29-31页 |
·关键概念的界定 | 第31-36页 |
·关于金融分业体制的含义 | 第32-33页 |
·关于信托的定义 | 第33-35页 |
·关于代客理财的定义 | 第35-36页 |
·本文的研究范围、内容、思路与框架 | 第36-44页 |
·本文的研究范围 | 第36-37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37-39页 |
·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39-42页 |
·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42-44页 |
·本文的研究方法、主要创新与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| 第44-49页 |
·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本文主要的创新 | 第46-47页 |
·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| 第47-49页 |
2. 文献综述与相关研究 | 第49-90页 |
·关于金融体制选择与发展的研究 | 第49-59页 |
·金融分业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辩证观 | 第49-54页 |
·金融体制的界定标准与选择逻辑 | 第54-56页 |
·我国金融分业体制的选择标准与依据 | 第56-59页 |
·信托在典型分业体制下的法律定位研究 | 第59-69页 |
·美国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金融行业划分 | 第59-62页 |
·信托在美国金融业中的法律定位 | 第62-65页 |
·日本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金融行业划分 | 第65-66页 |
·信托在日本金融业中的法律定位 | 第66-69页 |
·关于金融中介与金融功能的研究 | 第69-77页 |
·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 | 第69-71页 |
·现代金融中介的理论解释 | 第71-73页 |
·金融功能的源起与发展研究 | 第73-75页 |
·金融中介代客理财行为的理论解释 | 第75-77页 |
·关于信托原理、功能与制度的研究 | 第77-90页 |
·信托原理的研究与解释 | 第77-79页 |
·信托制度的分歧与考证 | 第79-83页 |
·信托功能的研究与解释 | 第83-85页 |
·信托原理在代客理财业务中的运用 | 第85-88页 |
·信托功能、信托公司与信托业:基于金融功能的解释 | 第88-90页 |
3. 我国金融分业体制改革与信托的定位 | 第90-122页 |
·金融分业体制的选择与发展理论 | 第90-97页 |
·西方金融体制的形成与选择逻辑 | 第90-92页 |
·金融分业体制发展与完善的辩证解释 | 第92-95页 |
·西方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| 第95-97页 |
·我国金融分业体制的选择理论 | 第97-108页 |
·我国金融分业体制的选择依据与理论解释 | 第97-100页 |
·信托公司的全能银行模式引发了我国分业体制改革 | 第100-103页 |
·我国对信托公司作为金融行业的分业改革 | 第103-108页 |
·信托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定位问题 | 第108-122页 |
·信托在我国金融分业体制中的定位显示出政府意志 | 第108-109页 |
·我国的分业立法对“信托业”缺乏清晰界定 | 第109-114页 |
·我国金融分业体制改革的发展与信托业务的异化 | 第114-118页 |
·对信托分业的定位局限了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| 第118-119页 |
·对信托分业的定位导致我国代客理财市场面临制度缺失 | 第119-122页 |
4. 对信托在我国金融分业体制下定位错误的分析 | 第122-160页 |
·信托不具有单独作为金融行业的历史案例 | 第122-139页 |
·对信托在金融业的定位的研究意义 | 第122-124页 |
·信托在英国金融分业体制下的定位 | 第124-125页 |
·信托在美国早期金融混业体制下的定位 | 第125-129页 |
·信托在美国金融分业体制下的定位 | 第129-131页 |
·信托在日本早期金融混业体制下的定位 | 第131-132页 |
·信托在日本金融分业体制下的定位 | 第132-136页 |
·信托在旧中国时期与台湾金融业的定位 | 第136-139页 |
·信托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定位缘何错误 | 第139-160页 |
·我国恢复信托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入信托 | 第139-142页 |
·我国早期信托公司的本质是全能银行 | 第142-150页 |
·信托公司全能银行模式的错误与信托没有关系 | 第150-152页 |
·金融分业体制改革混淆了信托、信托公司与信托业的关系 | 第152-153页 |
·我国对信托分业定位改革的参照标准存在问题 | 第153-154页 |
·信托的本质是制度而不是金融业务 | 第154-157页 |
·我国对信托分业定位的假设前提不成立 | 第157-160页 |
5. 信托定位错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| 第160-177页 |
·信托定位错误下我国信托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| 第160-167页 |
·对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适用的监管标准存在问题 | 第160-161页 |
·信托公司面临信托财产与业务资源的局限 | 第161-164页 |
·部分信托公司缺乏担任合格受托人的能力 | 第164-165页 |
·信托定位错误下部分信托公司发展前景堪忧 | 第165-167页 |
·信托定位错误下代客理财市场的法律问题突出 | 第167-177页 |
·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面临的法律问题 | 第167-170页 |
·商业银行在代客理财业务中缺乏信托责任 | 第170-172页 |
·证券业代客理财业务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| 第172-174页 |
·保险公司年金管理等业务面临的法律问题 | 第174-177页 |
6. 对信托在我国金融分业体制下定位错误的修正建议 | 第177-190页 |
·对我国信托定位错误予以修正的意义 | 第177-180页 |
·从制度层面看修正信托定位错误的必要性 | 第177-179页 |
·从业务层面看修正信托定位错误的紧迫性 | 第179-180页 |
·对我国信托定位错误予以修正的措施 | 第180-190页 |
·对信托分业立法的修正与对相关法律的完善 | 第180-183页 |
·建立以合格受托人为准入标准的受托人授予机制 | 第183-186页 |
·构筑传统金融业务与代客理财信托业务的防火墙 | 第186-188页 |
·建议信托公司转型为银行业或证券业机构 | 第188-1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0-197页 |
致谢 | 第197-199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