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导论 | 第9-20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关键 | 第9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,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,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| 第9-10页 |
·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,取决于劳动力素质是否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7页 |
·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·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| 第18-20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主要理论依据 | 第19页 |
·政策依据 | 第19-20页 |
2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状况分析 | 第20-26页 |
·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原因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地少人多导致劳动力过剩 | 第20页 |
·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的技术剩余 | 第20页 |
·国家长期实施有关政策导致的政策性剩余 | 第20-21页 |
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 | 第21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传统转移空间逐渐缩减 | 第21-22页 |
·城市目前吸纳能力有限 | 第22页 |
·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的剩余 | 第22-23页 |
·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状况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 | 第23页 |
·中国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 | 第23页 |
·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,是我国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| 第24页 |
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 | 第24-26页 |
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相关分析 | 第26-31页 |
·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| 第26页 |
·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| 第26-28页 |
·职业教育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| 第27页 |
·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为转移的劳动者提供所需的技能培训 | 第27-28页 |
·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| 第28-31页 |
·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28页 |
·以三个市场为导向,改革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运行机制 | 第28-29页 |
·整合教育资源,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| 第29-31页 |
4 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| 第31-34页 |
·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 | 第31页 |
·农村职业教育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农民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态度和鄙薄认识 | 第31-32页 |
·农村职业教育缺乏需求依据和可操作性 | 第32页 |
·职校毕业生出口不畅,就业率低,选择面窄 | 第32页 |
·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 | 第32-33页 |
·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和实施主体不到位 | 第33页 |
·设备、设施落后,经费投入不足 | 第33-34页 |
5 案例分析:武汉市江夏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工作调查 | 第34-39页 |
·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工作的政策依据:“阳光工程”简介 | 第34-35页 |
·江夏区“阳光工程”实施情况 | 第35-39页 |
·江夏区“阳光工程”工作目标 | 第35页 |
·江夏区“阳光工程”工作措施 | 第35-37页 |
·对江夏区“阳光工程”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 | 第37-39页 |
6 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对策 | 第39-42页 |
·构建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体系 | 第39-40页 |
·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 | 第40页 |
·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 | 第40-41页 |
·采取多种渠道筹资金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9页 |
附录一: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调查表 | 第49-56页 |
附录二: 硕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