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-10页 |
Detailed Abstract | 第10-16页 |
1 绪论 | 第16-26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3页 |
·浅埋煤层覆岩移动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地下水保护开采理论研究 | 第18-20页 |
·上覆岩层厚度对地下水影响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·工作面长度与埋深比值(W/D)大小对地下水影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2 覆岩运动移动观测分析和地表变形研究 | 第26-62页 |
·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6-31页 |
·二叠纪-Dunkard组 | 第26-29页 |
·宾夕法尼亚纪Monongahela组 | 第29-31页 |
·第四纪 | 第31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1页 |
·岩性与覆岩的强度特性 | 第31-37页 |
·研究区域描述和构造 | 第37-44页 |
·开采条件 | 第37页 |
·现场描述 | 第37页 |
·沉降观测 | 第37-39页 |
·上覆岩层移动变形监测工程 | 第39-44页 |
·B5和B6工作面开采沉陷研究 | 第44-47页 |
·工作面B5和B6的最终沉降 | 第45-46页 |
·总结 | 第46-47页 |
·B6工作面的覆岩移动测量 | 第47-60页 |
·B6工作面开采钻孔伸长计移动分析 | 第47-58页 |
·B6工作面开采钻孔伸长计变形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3 上覆岩层运移模型和理论分析 | 第62-86页 |
·综述 | 第62-63页 |
·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| 第63-64页 |
·模型设计 | 第64-81页 |
·模型中覆岩变形监测 | 第64页 |
·模型中伸长仪检测器的安装 | 第64-65页 |
·模型中的岩石物理性质 | 第65页 |
·B6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钻孔伸长仪在模型中的运动分析 | 第65-78页 |
·总结 | 第78-81页 |
·理论分析 | 第81-83页 |
·承载能力理论分析 | 第81页 |
·岩层破断间距的理论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确定高刚度主要岩层的标准 | 第82页 |
·上覆岩层运动的理论分析 | 第82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6页 |
4 煤层开采对地下水影响实测研究 | 第86-116页 |
·概述 | 第86-87页 |
·钻孔的布置和钻取 | 第87-95页 |
·水监测数据记录器的安装 | 第95-96页 |
·微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 | 第96-98页 |
·环境保护机构的微水试验操作系统 | 第96-98页 |
·B6工作面开采前的水位数据 | 第98-105页 |
·B6工作面开采后的水位变化 | 第105-112页 |
·微水试验确定B6工作面采后的渗透系数 | 第112-1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3-116页 |
5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| 第116-138页 |
·地下水建模的目的 | 第116-117页 |
·地下水建模程序 | 第117页 |
·地下水建模的理论 | 第117-122页 |
·模型概念和网格设计 | 第122-124页 |
·概念模型设计 | 第122-124页 |
·有限元网格生成和边界条件 | 第124页 |
·开采工作面B6和B5前地下水系统的预测 | 第124-131页 |
·选择模型沉降前渗透系数 | 第124-125页 |
·模型中沉降前的边界条件和地下水位 | 第125-131页 |
·沉降后的地下水流系统 | 第131-1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6 埋深、工作面长度与采高对上覆岩层及地下水影响研究 | 第138-176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138-142页 |
·模拟目的 | 第138-139页 |
·Flac~(3D)三维模型建立 | 第139-140页 |
·边界条件的确定 | 第140-141页 |
·模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| 第141-142页 |
·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| 第142-174页 |
·开采不同煤层高度模拟结果分析 | 第142-157页 |
·不同工作面长度与埋深比(W/D)模拟结果分析 | 第157-168页 |
·不同W/D条件下上覆岩层裂隙发育及对地下水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| 第168-1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4-176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76-180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76-178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78页 |
·展望 | 第178-1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0-186页 |
致谢 | 第186-18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