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8页 |
(一)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 有关Web2.0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 有关Web2.0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三)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四) 研究重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6页 |
(五) 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二、相关理论阐释 | 第18-21页 |
(一)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 新公共服务理论内涵 | 第18页 |
2.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启示 | 第18-19页 |
(二)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| 第19-21页 |
1.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| 第19页 |
2. Web2.0对推动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三、Web2.0 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| 第21-32页 |
(一) Web2.0 及其特点 | 第21-22页 |
1. Web2.0技术概述 | 第21页 |
2. Web2.0技术特点 | 第21-22页 |
(二)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概述 | 第22-25页 |
1. 电子政务及其发展趋势 | 第22-24页 |
2. 公共服务及其分类 | 第24页 |
3.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其目标 | 第24-25页 |
(三) Web2.0 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促进作用 | 第25-32页 |
1. Web2.0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带来新思路——以“上海地铁追尾”事件为例 | 第25-27页 |
2. Web2.0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产生新效果——以“会理‘悬浮照’”事件为例 | 第27-29页 |
3. Web2.0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形成新互动——以“微博打拐”事件为例 | 第29-30页 |
4. Web2.0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提供新渠道——以“视频办理身份证”事件为例 | 第30-32页 |
四、基于Web2.0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| 第32-40页 |
(一) 公共服务渠道单一,覆盖面窄 | 第32-33页 |
1. 投入不足,设施薄弱 | 第32-33页 |
2. 信息享有及使用不均衡 | 第33页 |
(二) 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| 第33-36页 |
1. 地区失衡——从地区分布情况说明 | 第34-35页 |
2. 部门不均——从部门分布情况说明 | 第35-36页 |
(三) 法制建设滞后,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| 第36-37页 |
1. 公众法制意识淡薄,制度建设迟缓 | 第36-37页 |
2. 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| 第37页 |
(四) 业务流程呆板,公众参与度低 | 第37-38页 |
1. 思想禁锢,服务业务流程呆板 | 第37-38页 |
2. 形式主义,忽视公众切身利益 | 第38页 |
(五) Web2.0 使用效率不高,运营维护粗糙 | 第38-40页 |
五、基于Web2.0 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对策研究 | 第40-46页 |
(一) 拓宽政府公共服务渠道,以Web2.0信息技术为平台 | 第40-42页 |
1. 设立政务博客交流系统 | 第40-41页 |
2. 利用即时通讯提供在线服务 | 第41页 |
3. 利用微博提供服务 | 第41-42页 |
(二) 全方位应用新信息技术,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| 第42页 |
(三) 完善信息技术法制建设,促进信息技术安全发展 | 第42-44页 |
1. 完善信息法律体系,加强信息技术安全管理 | 第43页 |
2. 发展信息安全技术,加强信息安全技术教育 | 第43-44页 |
(四) 优化政府办公服务流程,促进公众积极参与 | 第44-45页 |
1. 加强管理,优化办公服务流程 | 第44页 |
2. 加强互动,促进公众积极参与 | 第44-45页 |
(五) 加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Web2.0信息技术的培训 | 第45-46页 |
六、结论与展望 | 第46-47页 |
(一) 本文总结 | 第46页 |
(二) 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46-4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后记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