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·tRNA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| 第10页 |
·tRNA加工成熟机制 | 第10-13页 |
·原核生物tRNA 3’端加工 | 第10-12页 |
·真核生物tRNA前体3’端加工 | 第12-13页 |
·参与tRNA加工的内切酶tR-Nase Z | 第13-17页 |
·tRNase Z的两种类型及细胞定位 | 第13-14页 |
·tRNase Z的结构 | 第14-16页 |
·tRNase Z功能 | 第16-17页 |
·tRNase Z与疾病 | 第17-18页 |
·维生素B6与nmt1启动子 | 第18页 |
·cDNA文库 | 第18-19页 |
·概述 | 第18-19页 |
·定义与构建原理 | 第19页 |
·细胞的沉默 | 第19-20页 |
·模式生物---粟酒裂殖酵母(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) | 第20-21页 |
·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过表达SpTrz2p及细胞形态观察 | 第22-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2-24页 |
·菌种和质粒 | 第22页 |
·培养基及各种贮备液 | 第22-2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酵母醋酸锂(Li-Ac)转化法 | 第24-25页 |
·显微镜观察 | 第25-26页 |
·营养物缺失诱导细胞沉默 | 第26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6-29页 |
·不同程度过表达SpTrz1p,SpTrz2p | 第26-27页 |
·过表达SpTrz2p细胞形态的变化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SpTrz2p突变体的构建 | 第29-4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·材料 | 第30-31页 |
·培养基 | 第3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1-38页 |
·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 | 第31-32页 |
·的DNA片段的回收 | 第32-33页 |
·双酶切反应 | 第33页 |
·DNA连接反应 | 第33页 |
·E.coli TOP10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·E.coli TOP10感受态细胞的电转化 | 第34页 |
·碱变性法小提质粒 | 第34-35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| 第35页 |
·重叠延伸PCR技术 | 第35-36页 |
·不同氨基酸突变的克隆构建 | 第36-38页 |
·酵母醋酸锂(Li-Ac)转化法 | 第38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1页 |
·不同氨基酸突变的克隆构建 | 第38-39页 |
·验证各个突变克隆片段是否成功插入 | 第39-40页 |
·各个突变体不同程度表达的结果 | 第40-4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抑制sptrz2毒性的基因的筛选 | 第42-5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2-43页 |
·材料 | 第42-43页 |
·培养基 | 第4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3-48页 |
·文库质粒的扩增 | 第43-45页 |
·文库筛选方法的探索 | 第45-46页 |
·裂殖酵母基因组抽提 | 第46-47页 |
·酵母转化的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2页 |
·酵母转化效率探索结果与讨论 | 第48-49页 |
·筛选到得基因的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0页 |
·测序分析结果及讨论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附录一 主要仪器 | 第59-60页 |
附录二 课题所用的酵母菌株 | 第60-61页 |
附录三 课题所用的质粒 | 第61-62页 |
附录四 课题所用的引物 | 第62-6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