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4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二、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(一)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(二)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二) 内容概览与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8-32页 |
一、 概念界定 | 第18-24页 |
(一) 跨国公司 | 第18-19页 |
(二) 企业社会责任 | 第19-23页 |
(三)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新特点 | 第23-24页 |
二、 理论基础 | 第24-32页 |
(一) 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8页 |
(二) 政府规范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8-32页 |
第二章 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| 第32-46页 |
一、 在华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 | 第32-39页 |
二、 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“异化”现象以及原因分析 | 第39-46页 |
(一) “异化”现象概念界定 | 第39-40页 |
(二) 在华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 | 第40-43页 |
(三) 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“异化”现象的原因分析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政府规范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现状与不足 | 第46-55页 |
一、 政府责任: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促进和监管 | 第46-47页 |
二、 我国政府规范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| 第47-51页 |
(一) 法律规制方面 | 第47-50页 |
(二) 非法律措施及执行机构的设置方面 | 第50-51页 |
三、 我国政府规范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不足 | 第51-55页 |
(一) 法制建设落后 | 第51-53页 |
(二) 手段比较单一 | 第53页 |
(三) 政出多门,缺乏相互配合与协作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实践以及启示 | 第55-60页 |
一、 西方发达国家的几种不同模式 | 第55-58页 |
(一) 美国模式:崇尚自由经济理念 | 第55-56页 |
(二) 欧洲模式:政府的参与程度更高 | 第56-57页 |
(三) 英国政府的特殊实践 | 第57-58页 |
二、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启示 | 第58-60页 |
(一) 发挥中间组织的作用,提供政府、企业、专家沟通平台 | 第58页 |
(二) 发挥信息披露、透明度与报告制度的作用 | 第58-59页 |
(三) 环境税 | 第59页 |
(四) 完善慈善捐赠的减免税制度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政府促进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作用定位 | 第60-69页 |
一、 培育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制度环境 | 第60-63页 |
(一)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,完善显性制度环境 | 第60-61页 |
(二) 营造社会氛围,培育良好的隐性制度环境 | 第61-62页 |
(三) 严格执法,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| 第62-63页 |
二、 坚持科学发展观,实现跨国公司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赢 | 第63-65页 |
(一) 改革绩效评估体系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| 第64页 |
(二) 转变政府职能,为在华跨国公司履行 CSR 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| 第64-65页 |
三、 优化推促政策,鼓励在华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 | 第65-66页 |
(一) 物质奖励 | 第65页 |
(二) 通过表彰优秀企业来带动其他企业 | 第65-66页 |
(三) 鼓励社会责任投资 | 第66页 |
四、 加强监管,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管理机制 | 第66-67页 |
(一) 利用品牌压力机制,构筑信息披露制度 | 第66页 |
(二) 建立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| 第66-67页 |
五、 加强与企业、他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| 第67-69页 |
(一) 构筑平台,促进政府、企业与专家的对话与交流 | 第67页 |
(二) 加强与其他国家、国际组织的合作 | 第67-69页 |
结论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