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4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·太赫兹科学技术进展 | 第13-20页 |
| ·太赫兹传输研究的最新进展 | 第20-37页 |
| ·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7-39页 |
| ·整个学位论文的组织 | 第39-41页 |
| 第二章 双线传输线的理论研究 | 第41-63页 |
| ·引言 | 第41页 |
| ·双线传输线的传统研究 | 第41-48页 |
| ·双线传输线的分布参数研究方法 | 第42-44页 |
| ·双线传输线的镜像研究方法 | 第44-48页 |
| ·双极圆柱坐标系 | 第48-51页 |
| ·双极圆柱坐标系中双线传输线的理论研究 | 第51-61页 |
| ·双线传输线非色散模研究 | 第51-60页 |
| ·双线传输线色散模研究 | 第60-61页 |
| ·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三章 单线传输线研究 | 第63-101页 |
| ·引言 | 第63-64页 |
| ·金属介电特性的研究 | 第64-74页 |
| ·Drude 模型 | 第65-70页 |
| ·修正的 Drude 模型 | 第70-73页 |
| ·Lorentz 模型和 Debye 模型 | 第73-74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激元特性 | 第74-75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波沿单线传输线的理论研究 | 第75-88页 |
| ·色散方程 | 第75-79页 |
| ·基于修正的 Drude 模型单线传输线实际传输特性的研究 | 第79-88页 |
| ·非轴对称模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| 第88-91页 |
| ·物理机制的探讨 | 第91-100页 |
| ·非对称模的辐射 | 第92-93页 |
| ·模式转换及非对称模维持时间 | 第93页 |
| ·谐振(渐近)频率和截止频率 | 第93-96页 |
| ·负色散 | 第96页 |
| ·衰减特性 | 第96-100页 |
| ·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| 第四章 仿表面等离子体太赫兹传输线研究 | 第101-113页 |
| ·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| ·仿表面等离子体 THZ传输线传输特性 | 第102-104页 |
| ·槽深和槽宽渐变对 THZ波传输特性的影响 | 第104-112页 |
| ·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| 第五章 单线传输线初步实验研究 | 第113-123页 |
| ·引言 | 第113页 |
| ·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器件的微细加工手段介绍 | 第113-114页 |
| ·单线传输线 THZ传输实验系统搭建 | 第114-119页 |
| ·太赫兹辐射源——CO2激光器泵浦的远红外激光器 | 第115-117页 |
| ·太赫兹检测设备——Pyrocam Ⅲ热释电相机 | 第117-119页 |
| ·单线传输线 THZ传输实验结果 | 第119-122页 |
| ·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| 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123-126页 |
| 致谢 | 第126-12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7-136页 |
|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6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