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武士道精神肯定与质疑的二重奏--森鸥外历史小说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9-12页 |
一、 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三、 日本历史小说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武士道“名誉观”的二重奏 | 第12-24页 |
第一节 肯定武士道的“名誉观” | 第12-17页 |
一、 名誉观的表现形式——殉死 | 第12-14页 |
二、 肯定武士道的“殉死” | 第14-17页 |
第二节 质疑武士道的“名誉观” | 第17-21页 |
一、 名誉观的根源——耻感文化 | 第17-18页 |
二、 质疑武士道的耻感文化 | 第18-21页 |
第三节 “名誉观”的重拾与再创造——利他个人主义 | 第21-24页 |
一、 利他个人主义 | 第21页 |
二、 具有利他个人主义精神的女性形象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武士道“忠”的二重奏 | 第24-38页 |
第一节 肯定武士道的“忠” | 第24-29页 |
一、 肯定君臣的绝对从属关系 | 第24-26页 |
二、 肯定复仇的合理性 | 第26-27页 |
三、 肯定对封建纲常的严苛执行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质疑武士道的“忠” | 第29-32页 |
一、 质疑君主的道德缺陷 | 第29-31页 |
二、 质疑武士的愚昧效忠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发掘人的价值、肯定人性自赎 | 第32-38页 |
一、 发掘人的价值 | 第32-35页 |
二、 肯定人性自赎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矛盾武士道观形成的原因 | 第38-47页 |
第一节 社会本身的矛盾性 | 第38-41页 |
一、 武士道的嬗变 | 第38-40页 |
二、 明治政府对武士道的矛盾态度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作家自身多重创作身份的碰撞 | 第41-45页 |
一、 传统保守的日本血液 | 第41-42页 |
二、 近代化的西欧血液 | 第42-43页 |
三、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医者 | 第43-44页 |
四、 多重创作身份造成的冲突 | 第44-45页 |
第三节 森鸥外矛盾的世界观 | 第45-47页 |
一、 森鸥外对现代观的矛盾态度 | 第45页 |
二、 森鸥外启蒙主义与传统伦理思想精神结构分析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