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社区矫正概述 | 第12-18页 |
(一) 社区矫正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(二) 社区矫正的特征 | 第13-15页 |
1、刑事制裁性 | 第13页 |
2、非监禁性 | 第13页 |
3、社区参与性 | 第13-14页 |
4、惩罚缓和性 | 第14页 |
5、对象的特定性 | 第14-15页 |
(三)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1、刑罚人道主义 | 第15页 |
2、教育刑理论 | 第15-16页 |
3、行刑社会化理论 | 第16页 |
4、行刑经济化理论 | 第16-17页 |
5、回归社会化理论 | 第17-18页 |
二、构建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| 第18-21页 |
(一) 顺应了行刑理念的发展趋势 | 第18页 |
(二) 提高了犯罪改造质量 | 第18-20页 |
1、能有效防止监管场所中的交叉感染 | 第19页 |
2、能有效增强罪犯的社会责任感 | 第19页 |
3、保障了罪犯的基本人权 | 第19-20页 |
(三) 有效地降低了行刑成本 | 第20-21页 |
三、实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5页 |
(一) 立法相对滞后 | 第21-22页 |
1、相关部门不协调 | 第21-22页 |
2、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| 第22页 |
(二) 社区矫正主体不明确缺乏专业矫正队伍 | 第22-23页 |
(三) 社区矫正适用率低 | 第23-24页 |
(四) 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同度低 | 第24-25页 |
四、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| 第25-31页 |
(一) 更新刑罚观念 | 第25-26页 |
(二) 制定并完善社区矫正相关法律 | 第26页 |
(三) 明确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 | 第26-27页 |
(四) 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| 第27-28页 |
(五) 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率 | 第28-29页 |
1、扩大管制刑的适用 | 第28-29页 |
2、扩大缓刑和假释的适用 | 第29页 |
3、积极尝试社区矫正的新形式 | 第29页 |
4、加强社区矫正的执行 | 第29页 |
(六) 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 | 第29-31页 |
结语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