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课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9页 |
| ·革命旧址的价值 | 第9页 |
| ·革命旧址的属性 | 第9页 |
| ·革命旧址的分类 | 第9页 |
| ·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1-13页 |
| 第2章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利用方式 | 第13-24页 |
| ·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文件 | 第13-16页 |
| 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 | 第16-17页 |
| ·原真性原则 | 第16页 |
| ·整体性原则 | 第16-17页 |
| ·发展性原则 | 第17页 |
| ·展示性原则 | 第17页 |
| ·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| 第17-23页 |
| ·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利用方式 | 第18-20页 |
| ·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| 第20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3章 我国革命旧址保护的现状与利用方式 | 第24-34页 |
| ·我国革命旧址分布 | 第24-25页 |
| ·我国革命旧址案例分析 | 第25-31页 |
| ·我国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| 第31-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4章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| 第34-41页 |
| ·旧址所在地区概况 | 第34页 |
| ·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概况 | 第34-38页 |
| ·旧址的地理位置 | 第34-35页 |
| ·文物部分基本信息 | 第35页 |
| ·法律地位与权属 | 第35-36页 |
| ·史迹构成 | 第36-38页 |
| ·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与发展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| 第38-40页 |
| ·思想意识 | 第38-39页 |
| ·传统、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| 第39页 |
| ·周边居住环境与城镇附属设施 | 第39页 |
| ·旧址文物本体问题 | 第39-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5章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演变因素与评估 | 第41-53页 |
| ·影响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形态演变的因素分析 | 第41-44页 |
| ·新旧建筑的碰撞 | 第41-42页 |
| ·旅游观光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保护过程中建筑改造“度”的把握 | 第43-44页 |
| ·城镇不断发展中旧址空间情景的丧失 | 第44页 |
| ·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评估体系 | 第44-52页 |
| ·价值评估 | 第44-45页 |
| ·文物本体评估 | 第45-47页 |
| ·附属器物保存现状评估 | 第47-48页 |
| ·相关史迹保存现状评估 | 第48-50页 |
| ·史迹环境现状评估 | 第50-51页 |
| ·保护管理现状评估 | 第51-52页 |
| ·展示利用现状评估 | 第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6章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与利用实施的对策建议 | 第53-72页 |
| ·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| 第53-54页 |
| ·规划指导思想 | 第53页 |
| ·规划目标 | 第53-54页 |
| ·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“整体保护” | 第54-63页 |
| ·明确对策与原则 | 第54页 |
| ·确立保护对象 | 第54-55页 |
| ·划定保护区域 | 第55-59页 |
| ·“整体保护”措施 | 第59-63页 |
| ·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展示利用 | 第63-71页 |
| ·展示利用意义 | 第63-64页 |
| ·制定对策与原则 | 第64-65页 |
| ·明确展示利用内容 | 第65页 |
| ·展示利用措施 | 第65-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结论 | 第72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| 附录(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利用规划图纸) | 第76-98页 |
| 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