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宗教建筑论文

北京藏传佛教寺院环境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6页
目录第6-11页
1 引言第11-21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·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·前人研究成果概述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对藏传佛教的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·对藏传佛寺的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对藏式传统园林的研究第15页
     ·对北京地区藏传佛教的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的界定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相关概念阐述第17-18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文献收集第18页
     ·实地调研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分析归纳第19页
   ·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9-21页
2 藏传佛教及佛寺概述第21-41页
   ·藏传佛教概述第21-28页
     ·藏传佛教的发展史第21-23页
     ·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第23-26页
     ·哲学与宗教的神秘世界—曼茶罗第26-28页
   ·藏传佛寺概述第28-40页
     ·西藏地区的藏传佛寺第28-34页
     ·青海、甘肃地区的藏传佛寺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内蒙古地区的藏传佛寺第36-38页
     ·承德的藏传佛寺第38-40页
   ·小结第40-41页
3 藏传佛教与北京第41-71页
   ·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传播第41-46页
     ·元、明、清时期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政策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流第42-43页
     ·藏传佛教对北京的影响第43-46页
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的分布第46-51页
   ·北京现存藏传佛寺概述第51-71页
     ·妙应寺第51-53页
     ·真觉寺第53-57页
     ·北海永安寺第57-58页
     ·西黄寺第58-60页
     ·普度寺第60-62页
     ·雍和宫第62-64页
     ·阐福寺第64-65页
     ·福佑寺第65-66页
     ·须弥灵境第66-67页
     ·法海寺第67-68页
     ·万寿寺第68-69页
     ·宗镜大昭之庙第69-71页
4 北京藏传佛寺的择址第71-85页
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的择址特征第71-81页
     ·处皇家御苑之中第71-73页
     ·倚自然山体之势第73-75页
     ·临郊野河道之水第75-77页
     ·布护城皇河之周第77-79页
     ·位城市街巷之内第79-81页
   ·与藏区藏传佛寺的比较研究第81-82页
     ·相似之处第81-82页
     ·不同之处第82页
   ·小结第82-85页
5 北京藏传佛寺的空间布局第85-129页
   ·空间布局的类型第85-97页
     ·汉传佛教式第85-92页
     ·藏传佛教式第92-94页
     ·汉藏混合式第94-97页
   ·空间布局的艺术特点第97-125页
     ·"伽蓝七堂"之制的应用第97-103页
     ·院落空间序列的组织第103-112页
     ·"曼荼罗"原型的投射第112-119页
     ·佛国理想世界的再现第119-123页
     ·轴线对称秩序的强调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·佛寺园林化的表征第124-125页
   ·空间布局的形成原因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·政治因素的影响第125页
     ·宗教因素的影响第125页
     ·文化因素的影响第125-127页
   ·与藏区藏传佛寺的比较研究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·相似之处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·不同之处第128页
   ·小结第128-129页
6 北京藏传佛寺的建筑第129-167页
   ·单体建筑类型第129-131页
   ·主体建筑第131-147页
     ·雍和宫主体建筑第131-139页
     ·妙应寺主体建筑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·北海永安寺主体建筑第142-147页
   ·特色建筑——佛塔第147-156页
     ·佛塔的起源与传播第147页
     ·佛塔的类型第147-155页
     ·佛塔的象征内涵第155-156页
   ·其他建筑第156-160页
     ·汉藏结合式建筑第156-158页
     ·汉式建筑第158-160页
   ·建筑特点第160-165页
     ·建筑空间第160-162页
     ·建筑屋顶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·建筑装饰第163-165页
   ·小结第165-167页
7 北京藏传佛寺的道路广场、特色小品及植物第167-203页
   ·道路广场(甬道、海墁)第167-180页
     ·甬道、海墁的形制、材料和做法第167页
  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甬道、海墁特色第167-180页
   ·特色小品第180-192页
     ·牌楼第180-182页
     ·碑碣第182-187页
     ·掇山置石第187-189页
     ·狮子第189-190页
     ·香炉、铜龟、铜鹤第190-191页
     ·须弥山第191-192页
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的植物第192-201页
     ·植物种类的选择第192-197页
     ·植物配置的方式第197-199页
     ·古树名木的保护第199-200页
     ·佛寺绿化的表象特征第200-201页
   ·小结第201-203页
8 北京藏传佛寺的保护和利用第203-221页
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保护和利用的现实意义第203-205页
     ·延续古都北京历史建筑遗产的文脉第203页
     ·丰富古都北京的城市形象第203-204页
     ·继承和弘扬民族多元的文化特征第204页
     ·扩充古都北京的文化内涵第204-205页
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保护和利用的理论依据第205-208页
     ·国际公约法规第205-206页
     ·国内法律法规第206-207页
     ·北京市相关规定第207-208页
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保护和利用的尴尬第208-211页
     ·保护与利用的冲突第208页
     ·法律法规的缺陷第208页
     ·隶属部门的复杂第208-210页
     ·专业人士的匮乏第210-211页
     ·全民意识有待提高第211页
   ·北京藏传佛寺保护和利用的建议第211-215页
     ·宏观层面第211-214页
     ·微观层面第214-215页
   ·实例第215-221页
     ·雍和宫的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—从佛寺到博物馆第215-216页
     ·妙应寺地区的保护与更新—从佛寺到民俗空间第216-218页
     ·法海寺历史文化旅游区规划—从佛寺到旅游区第218-221页
9 结论第221-225页
参考文献第225-231页
图表目录第231-237页
个人简介第237-239页
导师简介第239-241页
致谢第241页

论文共2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传统理法思考
下一篇: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