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论文--中华民国早期(1912~1919年)论文

民初(1912-1913)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

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5页
中文文摘第5-13页
绪论第13-20页
 一、研究目的第13-15页
 二、研究回顾第15-18页
 三、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四、研究思路第19-20页
第一章 论争背景:国际和国内第20-58页
 第一节 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界定第20-24页
  一、什么是立法与行政关系?第20-22页
  二、立法与行政关系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一对重要的政治关系第22-24页
 第二节 西方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第24-34页
  一、近代以前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第24-28页
  二、近代以来关于内阁制和总统制的思想第28-31页
  三、当代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争论第31-34页
 第三节 西方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制度模式第34-43页
  一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本情况第34-35页
  二、主要模式第35-40页
  三、立法与行政关系权力配置的主要方式第40-43页
 第四节 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第43-46页
  一、第一阶段:维新变法第43-44页
  二、第二阶段:预备立宪第44-45页
  三、第三阶段:北洋政府时期第45页
  四、第四阶段: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第45-46页
 第五节 清末北洋政府时期有关制度的运行第46-56页
  一、近代中国重要宪草和宪法中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设计第46-48页
  二、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运行的特点第48-50页
  三、北洋政府时期立法与行政关系运行的特点第50-56页
 第六节 民初的政局第56-58页
  一、三大势力主导政局第56页
  二、立法权占优势时期第56-57页
  三、转折时期第57页
  四、行政权占优势时期第57-58页
第二章 论争的前奏: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第58-88页
 第一节 19世纪下半叶的初步探索第59-65页
  一、最早探索者的观点第59-60页
  二、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观点第60-62页
  三、维新派的观点第62-65页
 第二节 清政府的争论第65-74页
  一、主张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第65-69页
  二、主张议会君主立宪制第69-74页
 第三节 立宪派的主张第74-82页
  一、主张君主不负责任第75-77页
  二、主张立法权监督行政权第77-78页
  三、主张速开国会,建立责任内阁第78-79页
  四、主张政党内阁第79-80页
  五、杨度的责任政府论第80-81页
  六、《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》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第81-82页
 第四节 革命派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论争第82-85页
  一、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独到见解第82-83页
  二、对总统制、内阁制的不同主张第83页
  三、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激烈论争第83-85页
 第五节 结语第85-88页
第三章 论争的重点: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争论第88-117页
 第一节 对立法权的维护第88-93页
  一、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过度扩张立法权第89-90页
  二、国民党领导人强调立法权的主导地位第90-92页
  三、国民党主张立法权独大第92-93页
  四、《天坛宪草》继续扩张立法权第93页
 第二节 对行政权的维护第93-103页
  一、袁世凯主张行政权的主导地位第94-97页
  二、各地军政官员对行政权的维护第97-103页
  三、袁世凯不断扩大行政权第103页
 第三节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第103-111页
  一、共和、民主、统一三党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第104-107页
  二、进步党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第107-108页
  三、制宪会议转向主张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第108页
  四、民初私拟宪法草案基本持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主张第108-110页
  五、研究宪法委员会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内阁制观点第110-111页
 第四节 结语第111-117页
  一、论争的政治原因第111-113页
  二、论争的文化原因第113-115页
  三、论争的影响第115-117页
第四章 论争的焦点:总统制与内阁制的论辩第117-145页
 第一节 总统制的主张第118-124页
  一、直接支持袁世凯第118-120页
  二、认为总统制符合共和精神第120-121页
  三、认为中国政党现状适合总统制第121-123页
  四、认为中国国情适合总统制第123-124页
 第二节 内阁制的主张第124-141页
  一、呼吁实行内阁制第124-129页
  二、肯定内阁制的优点第129-138页
  三、批评总统制的不足第138-141页
 第三节 结语第141-145页
第五章 论争的热点:同意权和解散权的论争第145-170页
 第一节 同意权的论争第145-155页
  一、舆论界关于同意权的讨论第146-149页
  二、政党关于同意权的论争第149-152页
  三、制宪会议关于同意权的讨论第152-155页
 第二节 解散权的论争第155-168页
  一、舆论界关于解散权的论争第156-163页
  二、政党关于解散权的论争第163-165页
  三、制宪会议关于解散权的讨论第165-168页
 第三节 结语第168-170页
第六章 论争的亮点: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考第170-215页
 第一节 梁启超的思想第170-184页
  一、维新变法时期第171-172页
  二、1899年到1905年期间第172-175页
  三、1906年至辛亥革命爆发时第175-178页
  四、民国初年(1912-1913年)第178-182页
  五、评价第182-184页
 第二节 章士钊的思想第184-196页
  一、鼓吹内阁制第184-186页
  二、总统制利弊论第186-187页
  三、内阁制利弊论第187-190页
  四、政党内阁论第190-194页
  五、内阁制权限论第194-195页
  六、评价第195-196页
 第三节 张东荪的思想第196-204页
  一、共和论第196-197页
  二、政制优劣论第197-199页
  三、法治国论第199-201页
  四、统治权总揽论第201-202页
  五、内阁制性质论第202-204页
  六、评价第204页
 第四节 吴贯因的思想第204-212页
  一、赞成中国实行内阁制第205-206页
  二、认为内阁制和总统制存在不足第206-207页
  三、关于内阁制具体设想第207-209页
  四、关于政府与国会的权限第209-211页
  五、评价第211-212页
 第五节 结语第212-215页
第七章 论争的后续: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创新第215-244页
 第一节 北洋政府中后期的论争第215-220页
  一、1917年军阀对立法权的抨击第215-216页
  二、1916年宪法审议会对内阁制的坚持第216-217页
  三、1920年代中后期鼓吹总统制的思潮第217-220页
  四、从《天坛宪草》到《1925年宪法》:立法权与行政权适当调和第220页
 第二节 孙中山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创新第220-226页
  一、对立法权批评,将弹劾权独立起来第221-222页
  二、对行政权批评,将考试权独立出来第222-223页
  三、对间接民权(代议制)批评,将直接民权作用凸显出来第223-225页
  四、对西方立法与行政关系制度的创新第225-226页
 第三节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论争第226-240页
  一、《五五宪草》制定过程中围绕总统制、内阁制的论争第226-234页
  二、《1946年宪法》制定过程中关于总统制、内阁制的论争第234-240页
 第四节 结语第240-244页
  一、二十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参与立法与行政关系论争的影响第241-242页
  二、中间力量参与立法与行政关系论争的影响第242-244页
结论第244-251页
参考文献第251-276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76-277页
致谢第277-278页
个人简历第278页

论文共2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MA拟弹性对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抗弯曲与低速冲击响应分析
下一篇:微压痕尺度效应中几个问题的离散位错模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