纯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系统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6页 |
| 1 绪论 | 第16-24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背景 | 第16页 |
| ·V2G技术 | 第16-17页 |
| ·电动汽车的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分类 | 第17-18页 |
| ·发展 | 第18-19页 |
| ·纯电动汽车的优点及困境 | 第19页 |
| 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 | 第19-22页 |
| ·动力电池 | 第19-21页 |
| ·电池管理系统 | 第21页 |
| ·充电技术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方案 | 第22页 |
| ·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| 2 锂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及模型分析 | 第24-34页 |
| ·电池的介绍 | 第24-26页 |
| ·工作原理 | 第24页 |
| ·结构 | 第24-25页 |
| ·充放电特性 | 第25页 |
| ·分类 | 第25-26页 |
| ·安全性 | 第26页 |
| ·快速充电的概述 | 第26-30页 |
| ·理论依据 | 第26-28页 |
| ·充电方式 | 第28-29页 |
| ·锂电池的充电方式 | 第29页 |
| ·极化现象 | 第29-30页 |
| ·电池模型 | 第30-33页 |
| ·内阻模型 | 第31页 |
| ·Thevenin模型 | 第31页 |
| ·四阶模型 | 第31-32页 |
| ·PNGV模型 | 第32页 |
| ·GNL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3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(VSR)的研究 | 第34-52页 |
| ·PWM整流器的基本原理 | 第34-35页 |
| ·三相VSR的原理 | 第35-37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37-40页 |
| ·基于(a、b、c)三相静止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| 第37-39页 |
| ·基于(d、q)两相旋转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| 第39-40页 |
| ·控制策略 | 第40-42页 |
| ·电流控制 | 第40-41页 |
| ·基于前馈解耦矢量控制 | 第41-42页 |
| ·控制系统的设计 | 第42-47页 |
| ·双闭环的设计 | 第42-45页 |
| ·交流侧电感的设计 | 第45-46页 |
| ·直流侧电容的设计 | 第46-47页 |
| ·系统的仿真分析 | 第47-51页 |
| ·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4 锂电池充电装置的研究 | 第52-64页 |
| ·充电装置的分析 | 第52-57页 |
| ·锂电池充电DC/DC变换电路 | 第53-54页 |
| ·锂电池放电DC/DC变换电路 | 第54-56页 |
| ·DC/DC变换器控制系统的设计 | 第56-57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57-63页 |
| ·DC/DC变换器仿真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基于V2G技术的充放电仿真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电池组三阶段充放电仿真分析 | 第60-63页 |
| 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5 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 | 第64-74页 |
| ·系统的硬件结构 | 第64-65页 |
| ·系统各模块介绍 | 第65-72页 |
| ·处理器概述 | 第65-66页 |
| ·数据采集 | 第66-67页 |
| ·SOC估算 | 第67-69页 |
| ·热量管理 | 第69-70页 |
| ·均衡管理 | 第70-71页 |
| ·CAN总线 | 第71-72页 |
| ·故障诊断与报警 | 第72页 |
| ·液晶显示 | 第72页 |
| ·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6 PWM变流器实验 | 第74-84页 |
| ·系统硬件图 | 第74-77页 |
| ·主电路设计 | 第74-75页 |
| ·检测电路设计 | 第75-76页 |
| ·控制电路设计 | 第76-77页 |
| ·软件程序设计 | 第77-81页 |
| ·系统主程序及初始化子程序设计 | 第77-78页 |
| ·定时器T1下溢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| 第78-79页 |
| ·外中断子程序设计 | 第79-80页 |
| ·软件锁相子程序设计 | 第80页 |
| ·双闭环调节及SPWM子程序设计 | 第80-81页 |
| 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81-82页 |
| ·小结 | 第82-84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-92页 |
|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