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相邻关系的基本理论 | 第15-21页 |
·相邻关系的含义和理论基础 | 第15-16页 |
·相邻关系的含义 | 第15页 |
·相邻关系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6页 |
·相邻关系性质和特征 | 第16-18页 |
·相邻关系的性质 | 第16-17页 |
·相邻关系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相邻关系的历史发展 | 第18-19页 |
·相邻关系调整环境相邻侵权的局限性 | 第19-21页 |
·传统相邻关系调整范围的狭隘性 | 第19-20页 |
·传统相邻关系于环境权保护的不充分性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环境相邻关系 | 第21-27页 |
·环境相邻关系的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调整范围的扩大 | 第21页 |
·客体具有生态性 | 第21页 |
·权利的复合性 | 第21-22页 |
·利益的多元化 | 第22页 |
·保护范围包括精神利益 | 第22页 |
·建立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目的 | 第22-23页 |
·推进环境保护的司法实践 | 第22页 |
·促进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研究 | 第22页 |
·促进环境民主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·建立环境相邻关系制度是实现环境权的基础 | 第23-24页 |
·促进环境相邻关系新的发展 | 第23页 |
·有利于全面保护环境权 | 第23页 |
·有利于适应当前的新形势,保护社会及公众利益 | 第23页 |
·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,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| 第23-24页 |
·有利于提高我国环境法与民法的沟通与协调研究 | 第24页 |
·环境相邻关系的指导思想 | 第24-25页 |
·环境相邻关系的基本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四章 环境相邻侵权法律制度 | 第27-32页 |
·环境相邻侵权制度的立法定位 | 第27-28页 |
·制度定位 | 第27页 |
·与环境侵权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·环境相邻侵权的归责原则 | 第28-29页 |
·环境相邻侵权的构成要件 | 第29-32页 |
·致害行为 | 第29-30页 |
·客观存在的损害事实 | 第30页 |
·因果关系的界定 | 第30-32页 |
第五章 域外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经验借鉴 | 第32-38页 |
·大陆法系环境相邻关系制度 | 第32-35页 |
·德国法中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 | 第32-33页 |
·法国法中的近邻妨害制度 | 第33-34页 |
·日本法中的忍受限度论 | 第34-35页 |
·英美法系环境相邻关系制度 | 第35-38页 |
·英国法中的私人妨害制度 | 第35-36页 |
·美国法中的现代妨害制度 | 第36-38页 |
第六章 我国环境相邻制度的立法完善 | 第38-43页 |
·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现状 | 第38-39页 |
·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评价 | 第39-41页 |
·现行立法对相邻关系保护不足 | 第39-40页 |
·现行立法针对环境侵权保护不足 | 第40-41页 |
·完善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建议 | 第41-43页 |
·重新确立我国环境相邻关系的原则 | 第41页 |
·充分发挥公法调整环境相邻关系的作用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