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维滩多民族村生活民俗的相互影响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一、 选题目的 | 第8-9页 |
二、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、实际意义 | 第9页 |
2、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 学术界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四、 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(一)散杂居居住模式 | 第12-13页 |
(二)文化自觉 | 第13页 |
(三)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| 第13-14页 |
五、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多民族村----阿维滩村 | 第15-18页 |
一、 地理位置、自然环境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历史简介、人口分布 | 第16页 |
三、 经济模式、文化教育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多元共生的饮食民俗 | 第18-35页 |
第一节 日常饮食品种的互为借鉴 | 第18-25页 |
一、 主食 | 第19-22页 |
(一)粮食类 | 第19-20页 |
(二)肉类 | 第20-21页 |
(三)奶制品 | 第21-22页 |
二、 副食 | 第22-25页 |
(一)蔬菜类 | 第23页 |
(二)饮料 | 第23-24页 |
(三)工业化食品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食物制作方式的借用 | 第25-29页 |
一、 日常饮食的制作 | 第25-27页 |
二、 奶制品的制作 | 第27-28页 |
三、 食物的储存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饮食礼仪的相互尊重 | 第29-31页 |
一、 敬老习俗 | 第29-30页 |
二、 洗手礼仪 | 第30页 |
三、 饮食禁忌 | 第30-31页 |
第四节 节日、婚宴食俗的共享 | 第31-35页 |
第三章 相互影响的服饰民俗 | 第35-45页 |
第一节 服饰款式的互为借鉴 | 第35-40页 |
一、 衣服 | 第35-38页 |
二、 鞋子 | 第38-40页 |
(一)千层底布鞋 | 第38-39页 |
(二)拖鞋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服饰装饰的相互借鉴 | 第40-45页 |
一、 头饰 | 第41-43页 |
(一)帽子 | 第41-42页 |
(二)头巾 | 第42-43页 |
(三)发型 | 第43页 |
二、 首饰 | 第43-44页 |
三、 佩饰(包)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优势互补的居住习俗 | 第45-57页 |
第一节 居住理念的一致化趋向 | 第45-49页 |
第二节 居住设施、装饰的相互采纳 | 第49-52页 |
第三节 庭院布置的互学 | 第52-53页 |
第四节 民居中附属设施的借鉴 | 第53-57页 |
第五章 互为参照的交通习俗 | 第57-63页 |
第一节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趋同选择 | 第57-60页 |
第二节 互谦、互让的交通礼仪 | 第60-62页 |
第三节 交通工具装饰的学习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阿维滩村生活民俗相互交融的原因 | 第63-71页 |
一、 居住格局效应 | 第63-65页 |
二、 民俗本源性特征的作用 | 第65-66页 |
三、 经济关系网络的效应 | 第66-67页 |
四、 审美吸引与互补的力量 | 第67-68页 |
五、 政策扶持与现代民族观的影响 | 第68-71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1-73页 |
注释 | 第73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