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内科论文--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

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传承及临床应用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2页
ABSTRACT第12-17页
前言——师承学习的重要意义及感悟第17-23页
第一部分 理论研究第23-91页
 理论研究之一 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研究第25-59页
  一、路老调理脾胃基本思想概述第25页
  二、以脾胃为中心论的风湿病发病学术思考第25-38页
   (一) 脾胃生理功能的理论依据第26-30页
    1. 脾胃为营卫气血津液生化之源,“后天之本”第26-27页
    2. 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中枢第27-29页
    附:脾胃生理病理图解第29-30页
   (二) 脾胃失调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第30-34页
    1. 脾胃失调发病,饮食劳倦所伤第30-31页
    2. 脾胃失调发病,六淫为患湿邪最甚第31-32页
    3. 脾胃失调,情志所伤相互为患第32-33页
    4. 脾胃失调与药邪所伤第33-34页
   (三) 脾胃失调与风湿病发病的病机新论第34-38页
    1. 脾胃失调与湿邪致痹第34-35页
    2. 脾胃失调,气血营卫损伤致痹与妇人多发风湿第35-36页
    3. 脾胃失调与相关脏腑致痹第36-38页
  三、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的创新思想第38-40页
   (一) 调理脾胃,治本之道第38页
   (二) 调理脾胃,平衡阴阳第38-39页
   (三) 调理脾胃,扶正祛邪第39页
   (四) 调理脾胃,上下同治第39-40页
   (五) 调理脾胃,整体治疗第40页
   (六) 调理脾胃,预后关键第40页
  四、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临床经验总结第40-50页
   (一) 临床诊疗特色第40-42页
    1. 整体思维—“诊病立足于人”第40-41页
    2. 整体辨证——“持中央,运四旁”第41-42页
   (二) 治疗风湿病常用治法总结第42-47页
    1. 处方治法总体统计第42页
    2. 治法特点及善用经方第42-47页
   (三) 治疗风湿病用药经验第47-50页
    1. 熟读经典,从三焦分治风湿病第47-48页
    2. 重视脾胃,扶正气以祛邪第48页
    3. 总结规律,主张治痹宜通络第48-49页
    4. 喜用对药,讲究药物配伍第49-50页
    5. 熟稔药物归经,用药引经报使第50页
  五、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临床特色第50-59页
   (一) 从湿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第50-53页
    1. 湿热痹阻——核心病机第50-52页
    2. 脾胃为本——贯穿始终第52-53页
   (二) 调和营卫治疗产后痹第53-55页
    1. 营卫失调重要病因第53-54页
    2. 调和营卫基本大法第54-55页
   (三) 健脾祛湿治疗痛风第55-59页
    1. 脾虚湿热病机关键第55-56页
    2. 不同病期临床表现特点第56页
    3. 健脾祛湿,综合治疗为治疗大法第56-59页
 理论研究之二 调理脾胃治疗燥痹学术思想形成及理论创新第59-81页
  一、燥痹命名的思路及学术渊源第59-69页
   (一) 燥痹古籍溯源第59-65页
    1. 古籍中有关病因病机论述第60-61页
    2. 历代医家发展了内经病机理论第61-62页
    3. 古籍对燥病症状及脉象已有形象的描述第62-63页
    4. 对燥病证候及变证的最初认识第63-64页
    5. 历代医家在燥病治则治法上不断发展第64-65页
   (二) 燥痹理论形成第65-69页
    1. 燥痹的概念第65-66页
    2. 燥痹病因病机特点第66-69页
  二、调理脾胃论治燥痹的学术思想第69-74页
   (一) 益气养阴为本第69-70页
   (二) 重视脾阳胃气第70页
   (三) 重视脾阴胃阴第70-71页
   (四) 兼运四旁为法第71-72页
   (五) 重视兼顾燥毒第72-74页
  三、临床治疗特色及用药经验第74-81页
   (一) 益气养阴润燥法第74-75页
   (二) 通络蠲痹润燥法第75页
   (三) 清营解毒润燥法第75页
   (四) 养血活血润燥法第75页
   (五) 临床常用药经验第75-81页
 理论研究之三 燥痹理论对干燥综合征中医病证形成影响及现代研究进展第81-88页
  一、病因病机第81-83页
   (一) 脏腑失调,阴虚津枯论第81-82页
   (二) 气阴不足,水津失布论第82页
   (三) 燥毒为害论第82-83页
   (四) 瘀血致燥论第83页
  二、辨证分型及证候分布规律第83-85页
   (一) 证候分布规律第84-85页
   (二) 中医证候与相关免疫指标的关系第85页
  三、中医治疗第85-88页
   (一) 辨证论治名家经验第85-87页
   (二) 针灸治疗第87-88页
 参考文献第88-91页
第二部分 临床研究第91-153页
 前言第93-94页
 研究方法与资料第94-101页
  1. 研究内容及方案第94-99页
  2. 数据管理和分析第99页
  3. 特色与创新点第99-101页
 结果第101-144页
  1. 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疗效指标基线比较第102-106页
   ·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第102-103页
   ·疗效指标基线比较第103-106页
  2. 疗效指标改变分析第106-142页
   ·临床症状评分改变分析第106-113页
   ·中医证候积分表各项症状评分改变分析第113-131页
   ·中医证候疗效分析第131-135页
   ·实验室检查观测分析第135-142页
  3. 不良反应和脱落第142-144页
 讨论第144-148页
  1. 研究结果的讨论第144-146页
  2. 与同期研究比较第146-147页
  3. 研究展望第147-148页
 结论第148-150页
 参考文献第150-153页
师承小结第153-155页
致谢第155-157页
个人简历第157-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浅探
下一篇:跨文化情境下商务英语口译研究--从释意理论解析文化意象处理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