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3页 |
·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地震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| 第9-11页 |
·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与突破点 | 第12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地震研究中常用的计算机定位方法 | 第13-21页 |
·经典(Geiger)(线性单事件法)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新线性单事件地震定位方法 | 第15页 |
·多事件定位 | 第15-17页 |
·近年新定位方法介绍 | 第17-18页 |
·本文使用的Hypo2000定位方法 | 第18-21页 |
第3章 Hypo2000定位所需的输入文件整理 | 第21-35页 |
·各台站的P波S波到时文件整理转换成输入文件需要的格式 | 第21-26页 |
·挑选地震台网记录地震文件(以2008年5月1日为例) | 第22-24页 |
·将原始的.txt文件格式转换成.dat格式(以2008年5月1日为例) | 第24-25页 |
·将.dat文件格式转换成hypo2000需要的输入文件格式.arc格式(以2008年5月1日为例) | 第25-26页 |
·定位台站整理 | 第26-30页 |
·定位使用的台站组成及分布 | 第26-27页 |
·hypo2000定位的台站格式 | 第27-28页 |
·本次hypo2000程序定位输入时使用的台站文件信息举例: | 第28-30页 |
·速度模型选取 | 第30-33页 |
·hypo2000的多重速度模型算法 | 第30-31页 |
·本次hypo2000定位程序的分区速度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本次hypo2000定位输入时所需的速度模型格式 | 第32-33页 |
·命令参数控制文件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Hypo2000定位得到的输出结果整理及分析 | 第35-47页 |
·Hypo2000重新定位得到的.arc文件 | 第35-36页 |
·将.arc文件格式转换成.dat格式(以2008年5月1日为例) | 第36-37页 |
·在.dat文件里提取地震目录(以2008年5月1日为例) | 第37页 |
·与原始地震目录进行对比并筛选出2级以上的地震目录 | 第37页 |
·根据整理好的地震目录画出震中分布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震前分震级画震中分布图(1999.01-2008.05) | 第37-39页 |
·震后分时段画震中分布图 | 第39-42页 |
·震前震后定位结果对比分析 | 第42页 |
·根据地震目录画震后深度剖面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| 第42-47页 |
·震后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深度剖面图: | 第42-45页 |
·震后沿龙门山走向的深度剖面图: | 第45-46页 |
·深度讨论 | 第46页 |
·震源深度结果讨论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震源机制研究 | 第47-56页 |
·原始波形(以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级地震为例) | 第47页 |
·用isdp软件提取P波初动(以汶川地震为例) | 第47-48页 |
·将P波初动文件整理成震源机制解程序所需的文件格式 | 第48-49页 |
·得到震源机制解 | 第49-51页 |
·与HarvardCMT结果对比 | 第51页 |
·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,绘制龙门山地震带震源机制统计图 | 第51-56页 |
·绘制震前震后的龙门山地震带震源机制分布图 | 第51-54页 |
·震源机制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0-61页 |
附件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