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导论 | 第8-49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二、相关研究述评 | 第9-46页 |
(一) 作为一部概念/观念史的中世纪高利贷高利贷禁令及学说研究 | 第9-29页 |
(二) 经济思想史中的中世纪高利贷、高利贷禁令及学说研究 | 第29-38页 |
(三) 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 | 第38-46页 |
三、本文主旨 | 第46-49页 |
第一章 教会的高利贷学说 | 第49-80页 |
第一节 教会的高利贷禁令 | 第49-65页 |
一、《圣经》关于高利贷的规定 | 第49-52页 |
二、早期教父关于高利贷的教诲 | 第52-57页 |
三、教会关于高利贷的立法 | 第57-65页 |
第二节 教会对高利贷的界定 | 第65-72页 |
第三节 高利贷学说的形成 | 第72-80页 |
一、早期经院学者对古代资源的利用 | 第72-76页 |
二、托马斯·阿奎那对学说体系的构建 | 第76-80页 |
第二章 高利贷的神学意蕴 | 第80-109页 |
第一节 取息动机与神学罪孽 | 第80-90页 |
一、取息动机与高利贷认定(Ⅰ) | 第80-83页 |
二、取息动机与高利贷认定(Ⅱ) | 第83-87页 |
三、高利贷之罪孽及其赎免 | 第87-90页 |
第二节 取息与教徒的慈善 | 第90-99页 |
一、慈善的涵义 | 第90-92页 |
二、取息与济贫的矛盾 | 第92-95页 |
三、取息与“兄弟情谊”的冲突 | 第95-99页 |
第三节 取息与窃取上帝的时间 | 第99-109页 |
一、取息与窃取上帝的时间 | 第99-105页 |
二、窃取时间之罪孽及其赎免 | 第105-109页 |
第三章 高利贷与公平正义观 | 第109-154页 |
第一节 经院学者的公平正义观 | 第109-113页 |
一、私人财产权与公平正义 | 第109-111页 |
二、交换中的公平正义 | 第111-113页 |
第二节 取息与货币属性 | 第113-122页 |
一、取息与货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不可分离性 | 第113-119页 |
二、取息与货币的不可增殖性 | 第119-122页 |
第三节 取息与公平价格 | 第122-135页 |
一、经院学者的公平价格理论 | 第123-129页 |
二、公平价格理论与高利贷分析 | 第129-135页 |
第四节 取息与损失补偿 | 第135-144页 |
一、作为“违约罚金”的损失补偿 | 第136-138页 |
二、“损失发生”与“利润停止”名下的损失补偿 | 第138-144页 |
第五节 取息与劳动报酬 | 第144-154页 |
一、教会的劳动观念及其演变 | 第144-147页 |
二、取息与劳动报酬 | 第147-154页 |
第四章 高利贷学说的社会考察 | 第154-177页 |
第一节 高利贷学说的时代基础 | 第154-163页 |
一、中世纪西欧的基本经济形态 | 第154-157页 |
二、犹太人的高利贷 | 第157-160页 |
三、教会应对高利贷者的两套机制 | 第160-163页 |
第二节 高利贷学说的现实困境 | 第163-172页 |
一、“获准经营的高利贷”:基督徒的典当 | 第163-166页 |
二、教俗两界都需要的有偿借贷:银行存贷 | 第166-169页 |
三、“隐匿的高利贷”:虚拟汇兑、赊卖与转卖 | 第169-172页 |
第三节 高利贷学说的伦理价值及其他 | 第172-177页 |
一、高利贷学说的伦理价值 | 第172-174页 |
二、高利贷学说的其他价值 | 第174-1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7-187页 |
后记 | 第187-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