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导论 | 第12-20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已有研究 | 第13-18页 |
(一) 有关"道"的含义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二) 有关语文学科"文""道"关系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三) 有关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(四) 有关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探究 | 第16-18页 |
三、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(一) 研究问题 | 第18页 |
(二)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0-30页 |
一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0-23页 |
二、对育人之"道"理解偏差的原因分析 | 第23-30页 |
(一) 历史原因 | 第23页 |
(二) 现代语文学科自身发展不完善 | 第23-27页 |
(三) 语文教师方面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(四) 语文考试评价制度的限制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解读 | 第30-44页 |
一、成德 | 第30-33页 |
(一)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| 第30-31页 |
(二) 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德功能 | 第31-33页 |
二、益智 | 第33-38页 |
(一) 智育及其作用 | 第33页 |
(二) 语文的益智功能 | 第33-38页 |
三、立美 | 第38-40页 |
(一) 美育的含义 | 第38页 |
(二) 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 | 第38-39页 |
(三) 引导学生实现立美 | 第39-40页 |
四、育心 | 第40-44页 |
(一) 培养兴趣 | 第40-41页 |
(二) 渗透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 | 第41-42页 |
(三) 激发创造力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"道"的内在转化机制 | 第44-62页 |
一、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 | 第44-46页 |
(一) 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 | 第44-45页 |
(二) 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 | 第45-46页 |
(三) 语文知识的转化过程 | 第46页 |
二、在语文知识的转化过程中生成个人智慧 | 第46-55页 |
(一) 智慧的含义 | 第47-48页 |
(二)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(三) 滋长个人智慧 | 第49-55页 |
三、在知识与智慧的转化过程中实现态度、情感和价值观的转化 | 第55-56页 |
四、典型案例分析 | 第56-62页 |
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"道"的策略探究 | 第62-71页 |
一、坚定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 | 第62-64页 |
(一) 将学生置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| 第62-63页 |
(二) 建立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| 第63-64页 |
二、基于两个"解读"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| 第64-68页 |
(一) 深入解读语文教材 | 第64-65页 |
(二) 全面解读学生 | 第65页 |
(三)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| 第65-67页 |
(四)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| 第67页 |
(五) 积极组织教学活动 | 第67-68页 |
三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策略 | 第68-71页 |
(一) 创设情境,引入新课 | 第68页 |
(二) 阅读体悟,培养语言素养 | 第68-69页 |
(三) 主动参与,实现发展 | 第69页 |
(四) 运用教学方法,激发语文学习趣味 | 第69-70页 |
(五) 加强语文的课外延伸和拓展 | 第70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后记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