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2页 |
·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研究 | 第13-20页 |
·国外研究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研究 | 第16-19页 |
·简要评述 | 第19-20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设立及其成因 | 第22-31页 |
·地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定义、特点、类型 | 第22-24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定义 | 第22-23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特点 | 第23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类型 | 第23-24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| 第24-27页 |
·探索阶段(1992-1997) | 第24页 |
·推广阶段(1997-2004) | 第24-25页 |
·高速发展阶段(2004-2009) | 第25-26页 |
·清理规范阶段(2010至今) | 第26-27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设立的深层原因 | 第27-29页 |
·根本原因:分税制的施行 | 第27-28页 |
·直接原因: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出现 | 第28-29页 |
·设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重要意义 | 第29-31页 |
·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题,推动城市发展 | 第29页 |
·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| 第29页 |
·促进政府投融资效率的提高 | 第29-30页 |
·形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多元化 | 第30-31页 |
2.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营现状 | 第31-36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规模 | 第31-32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金来源 | 第32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及方式 | 第32-35页 |
·金融机构贷款 | 第33页 |
·发行企业债或中短期票据 | 第33-34页 |
·发行银信政产品 | 第34页 |
·资产证券化融资 | 第34-35页 |
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投向和还款来源 | 第35-36页 |
3.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实践 | 第36-44页 |
·上海模式 | 第36-38页 |
·投融资方式 | 第37页 |
·投融资平台管理运营 | 第37-38页 |
·经验与启示 | 第38页 |
·重庆模式 | 第38-40页 |
·投融资方式 | 第39页 |
·营运操作——两个"捆绑" | 第39页 |
·风险控制——"三不"与"三个平衡" | 第39-40页 |
·经验与启示 | 第40页 |
·天津模式 | 第40-42页 |
·投融资模式 | 第41页 |
·运营管理 | 第41-42页 |
·经验与启示 | 第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4页 |
4.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相关风险 | 第44-52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| 第44-45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受困 | 第45页 |
·内需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| 第45-46页 |
·金融资源配置不公 | 第46-47页 |
·地方财政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| 第47-49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巨额负债引发的地方财政风险 | 第48页 |
·系统性金融风险 | 第48-49页 |
·法律和合规风险 | 第49-50页 |
·银行信贷管理风险 | 第50页 |
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道德风险 | 第50-52页 |
5.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 | 第52-57页 |
·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,推进市场化改革 | 第52-53页 |
·防止矫枉过正,进行动态管控 | 第53-54页 |
·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解决深层次矛盾 | 第54-55页 |
·为地方政府发债"开前门" | 第55页 |
·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 | 第55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