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4页 |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插图清单 | 第9-11页 |
| 附表清单 | 第11-12页 |
| 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3-27页 |
| ·藏传佛教与铜佛像艺术 | 第13-17页 |
| ·藏传佛教的历史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·铜佛像艺术 | 第14-17页 |
| ·藏传佛教铜佛像传统制作工艺研究 | 第17-25页 |
| ·有关铜佛像制作工艺的历史文献研究 | 第17-19页 |
| ·有关铜佛像制作的实地考察 | 第19-21页 |
| ·铜佛像的实验分析研究 | 第21-25页 |
| ·选题意义、目标及创新点 | 第25-27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5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| ·选题的创新性 | 第26-27页 |
| 3 西藏中部、西部地区藏传佛教铜佛像制作传统 | 第27-34页 |
| ·西藏中部与尼泊尔的工艺传统 | 第27-30页 |
| ·西藏西部与克什米尔的工艺传统 | 第30-32页 |
| ·西藏早期及中原地区的工艺传统 | 第32-34页 |
| 4 西藏东部昌都地方铜佛像制作传统 | 第34-41页 |
| ·昌都的历史概况 | 第34-35页 |
| ·昌都的藏传佛教寺院 | 第35-37页 |
| ·昌都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 | 第37-41页 |
| 5 藏族铜佛像工匠群体调查 | 第41-53页 |
| ·西藏“昌都工匠群” | 第41-51页 |
| ·铜像制作工匠群体概况 | 第41-46页 |
| ·师承制度与亲缘关系 | 第46-49页 |
| ·历史记忆与历史失忆 | 第49-50页 |
| ·年轻一代与竞争舞台 | 第50-51页 |
| ·云南德钦洛桑扎西铜佛像作坊 | 第51-53页 |
| 6 藏传佛教铜佛像制作传统工艺 | 第53-79页 |
| ·铜佛像铸造工艺 | 第53-70页 |
| ·砂型法铸造工艺 | 第54-63页 |
| ·失蜡法铸造工艺 | 第63-70页 |
| ·铜佛像锻打工艺 | 第70-73页 |
| ·锻打成形工艺 | 第70-73页 |
| ·模制锤打成形 | 第73页 |
| ·铜佛像錾刻工艺 | 第73-77页 |
| ·松香衬垫材料 | 第73-75页 |
| ·錾刻 | 第75-77页 |
| ·铜佛像镏金及其它工艺 | 第77-79页 |
| ·镏金 | 第77-78页 |
| ·焊接 | 第78-79页 |
| 7 从铜佛像的特征分析制作工艺 | 第79-98页 |
| ·铜佛像外形尺寸与一体铸造的关系 | 第79-82页 |
| ·铸造工艺与佛像形式的互相限定 | 第82-92页 |
| ·砂型铸造法对佛像尺寸的限制 | 第82-84页 |
| ·失蜡铸造法对佛像尺寸的限制 | 第84-88页 |
| ·铜佛像手臂单独铸造的情况 | 第88-92页 |
| ·《造像度量经》与铜佛像“模件化”制作 | 第92-96页 |
| ·造像度量经 | 第92-93页 |
| ·佛像制作中的“模件化”趋势 | 第93-96页 |
| ·69 尊铜佛像的工艺特征分析与金属成分检测 | 第96-98页 |
| 8 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》中铜佛像制作记录的工艺讨论 | 第98-113页 |
| ·清代宫廷铜佛像制作工艺的面貌 | 第98-101页 |
| ·喇嘛僧侣在清宫铜佛像制作中的作用 | 第101-103页 |
| ·尼泊尔工匠在清宫内的铜佛像制作活动 | 第103-105页 |
| ·关于清宫内汉族工匠制作佛像的记载 | 第105-107页 |
| ·乾隆时期紫金琍玛佛像的仿制 | 第107-110页 |
| ·汉藏两地佛像的流通与工艺的交流 | 第110-113页 |
| 9 结语 | 第113-1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5-122页 |
| 附录A 西藏、尼泊尔铜佛坐像特征表 | 第122-129页 |
| 附录B 藏族民间造像度量单位名称表 | 第129-130页 |
| 附录C 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》摘录 | 第130-153页 |
| 附录D 铜佛像工艺特征与金属成分检测数据 | 第153-167页 |
|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| 第167-169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