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公务回避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第一部分 行政公务回避一般理论 | 第13-22页 |
一 行政公务回避的涵义 | 第13-15页 |
二 行政公务回避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(一) 自然公正原则 | 第15-16页 |
(二) 正当程序原则 | 第16-17页 |
(三) 人性论 | 第17-18页 |
三 行政公务回避的价值 | 第18-22页 |
(一) 实现行政公正 | 第19-20页 |
(二) 控制行政权力 | 第20页 |
(三) 增强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 | 第20-22页 |
第二部分 国外及我国澳台地区制度实践与启示 | 第22-32页 |
一 国外及我国台澳地区制度实践 | 第22-29页 |
(一) 行政公务回避的理由 | 第22-26页 |
(二) 行政公务回避的程序 | 第26-27页 |
(三) 行政公务回避的法律后果 | 第27-29页 |
二 对完善我国现行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启示 | 第29-32页 |
(一) 在行政公务回避事由方面 | 第30-31页 |
(二) 在行政公务回避的程序方面 | 第31页 |
(三) 在行政公务回避的法律后果方面 | 第31-32页 |
第三部分 我国现行行政公务回避制度检视 | 第32-43页 |
一 行政公务回避的历史发展 | 第32-34页 |
(一) 行政回避的产生 | 第32-33页 |
(二) 我国古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历史发展 | 第33-34页 |
二 我国现行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现状 | 第34-36页 |
(一)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34-36页 |
(二)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实践现状 | 第36页 |
三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(一) 回避事由模糊,操作困难 | 第36-37页 |
(二) 回避程序缺失 | 第37页 |
(三) 如何确定代理人几乎未作规定 | 第37页 |
(四) 违反回避的法律后果不明确 | 第37-38页 |
(五) 救济制度的缺失 | 第38页 |
四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 | 第38-43页 |
(一) 伦理社会中传统亲缘观念和人情因素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(二) "重实体、轻程序"观念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(三) 法制不健全,缺乏监督机制 | 第40-41页 |
(四) 程序法律意识薄弱 | 第41-43页 |
第四部分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完善 | 第43-56页 |
一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完善的有利条件 | 第43-45页 |
(一) 法律程序意识的增强与公民意识的崛起 | 第43-44页 |
(二) 法律基础: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即将制定 | 第44-45页 |
(三) 制度借鉴 | 第45页 |
二 完善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基本构想 | 第45-56页 |
(一) 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立法完善 | 第45-53页 |
(二) 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执法完善 | 第53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