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
| 内容摘要 | 第1-10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| 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一、中止犯的概述 | 第13-28页 |
| (一) 中止犯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中止犯的成立条件 | 第14-25页 |
| (三) 中止犯与其他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| 第25-28页 |
| 二、准中止犯 | 第28-33页 |
| (一) 准中止犯的概念 | 第28-29页 |
| (二) 准中止犯的特征 | 第29-31页 |
| (三) 准中止犯的理论根据 | 第31-33页 |
| 三、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 | 第33-42页 |
| (一) 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原理 | 第33-36页 |
| (二) 共同实行犯中的中止犯 | 第36-37页 |
| (三) 组织犯中的中止犯 | 第37-38页 |
| (四) 教唆犯中的中止犯 | 第38-40页 |
| (五) 帮助犯中的中止犯 | 第40-42页 |
| 四、中止犯的处罚 | 第42-47页 |
| (一) 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 | 第43-47页 |
| 五、中止犯的立法完善 | 第47-50页 |
| (一) 重新界定中止犯的时空范围 | 第47页 |
| (二) 增设准中止犯的规定 | 第47-48页 |
| (三) 修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| 第48页 |
| (四) 增设有关共同犯罪的中止犯的条款 | 第48-50页 |
| 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5-56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