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设计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10-13页 |
| ·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1页 |
| ·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·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| ·历史街区 | 第17页 |
| ·保护与改造 | 第17-18页 |
| ·特色 | 第18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呼和浩特市历史街区解析 | 第20-39页 |
| ·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历史 | 第20-22页 |
| ·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的沿革 | 第22-24页 |
| ·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相关理论 | 第24-30页 |
| ·城市社会学理论 | 第24-25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5-28页 |
| ·有机更新理论 | 第28-30页 |
| ·呼和浩特市的特色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元素 | 第30-32页 |
| ·脉络 | 第32页 |
| ·含义 | 第32-33页 |
| ·呼和浩特市历史街区的现状 | 第33-34页 |
| ·玉泉区的历史街区 | 第33-34页 |
| ·回民区的历史街区 | 第34页 |
| ·新城区的历史街区 | 第34页 |
| ·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阐述 | 第34-38页 |
| ·原因与可能性 | 第34-36页 |
| ·目的 | 第36页 |
| ·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·遇到的问题 | 第37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3章 大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规划设计 | 第39-61页 |
| ·范围及确定依据 | 第39-41页 |
| ·范围界定 | 第39页 |
| ·确定依据 | 第39-41页 |
| ·现状及改造原因 | 第41-44页 |
| ·大召寺的现状 | 第41-42页 |
| ·街区内其他区域的现状 | 第42-44页 |
| ·原则和内容 | 第44-45页 |
| ·原则 | 第44页 |
| ·内容 | 第44-45页 |
| ·项目实施策略 | 第45-48页 |
| ·政府政策策略 | 第45-46页 |
| ·居民策略 | 第46-47页 |
| ·历史文化策略 | 第47页 |
| ·经济策略 | 第47-48页 |
| ·保护与改造规划 | 第48-51页 |
| ·指导思想 | 第48-49页 |
| ·保护分区 | 第49页 |
| ·用地布局及道路交通的调整 | 第49-50页 |
| ·视觉环境规划 | 第50-51页 |
| ·绿化和旅游规则 | 第51页 |
| ·特色风貌规划 | 第51页 |
| ·保护与改造设计 | 第51-60页 |
| ·宗教文化风俗区域 | 第52-54页 |
| ·居住形态保留区域 | 第54-59页 |
| ·旅游商业服务区域 | 第59页 |
| ·规划控制区域 | 第59-60页 |
| ·特色街巷 | 第60页 |
| ·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4章 大南街、小南街特色街巷设计 | 第61-83页 |
| ·大南街、小南街现状 | 第61-64页 |
| ·城市区位 | 第61页 |
| ·沿街建筑现状 | 第61-64页 |
| ·街巷现状 | 第64页 |
| ·风格定位和目标 | 第64-65页 |
| ·风格定位 | 第64-65页 |
| ·设计目标 | 第65页 |
| ·特色街巷空间的风格设计 | 第65-72页 |
| ·连续与同一 | 第65-66页 |
| ·走势与引导 | 第66-67页 |
| ·节奏与韵律 | 第67页 |
| ·比例与尺度 | 第67-70页 |
| ·绿化和景观 | 第70-71页 |
| ·夜景照明 | 第71-72页 |
| ·单体建筑立面的设计 | 第72-82页 |
| ·玉泉公寓(居住) | 第72-78页 |
| ·隆福洗浴(商业) | 第78-82页 |
| ·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结论 | 第83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8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