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缩略词表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序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复方紫归膏对大鼠皮肤切口创面疗效观察 | 第14-36页 |
1.引言 | 第14-15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15-18页 |
·仪器、试剂 | 第15页 |
·实验用药物与加工 | 第15-16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16页 |
·实验动物分组 | 第16页 |
·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| 第16页 |
·给药方法 | 第16页 |
·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大体观察 | 第16页 |
·局部观察 | 第16-17页 |
·组织学观察 | 第17-18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18页 |
3.结果 | 第18-23页 |
·大体观察 | 第18页 |
·组织学HE描述 | 第18-20页 |
·创面愈合率比较 | 第20-21页 |
·愈后瘢痕面积的比较 | 第21-22页 |
·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| 第22-23页 |
·各组创面组织学检查的比较 | 第23-25页 |
·各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厚度的比较 | 第23-24页 |
·各组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体视学变化 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及其总面积、面密度、数密度、周密度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4.讨论 | 第25-35页 |
·复方紫归膏组方依据及药理研究 | 第25-29页 |
·中医药在创伤愈合研究中的动物模型选择 | 第29-31页 |
·动物模型的选择原则 | 第29页 |
·创伤修复动物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·在创伤愈合研究中的中医药动物模型选择 | 第30-31页 |
·创伤愈合的评价指标 | 第31页 |
·组织病理学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血管再生 | 第33-35页 |
5.结论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复方紫归膏对大鼠局部创面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| 第36-46页 |
1.引言 | 第36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动物及分组 | 第36页 |
·模型制备 | 第36页 |
·实验用受试药物加工、给药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取材 | 第37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7页 |
·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图像定量分析 | 第38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38页 |
3.结果 | 第38-39页 |
4.讨论 | 第39-44页 |
5.结论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复方紫归膏对大鼠皮肤修复组织VEGFmRNA表达的研究 | 第46-59页 |
1.引言 | 第46-47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47-52页 |
·材料与试剂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用药物制备与加工 | 第48页 |
·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| 第48页 |
·实验动物分组 | 第48-49页 |
·取材方法 | 第4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9-52页 |
·引物设计及合成 | 第49页 |
·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| 第49-51页 |
·凝胶电泳、条带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 | 第51-52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52页 |
3.结果 | 第52-53页 |
4.讨论 | 第53-58页 |
5. 结论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复方紫归膏对大鼠皮肤切口创面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59-74页 |
1.引言 | 第59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59-62页 |
·动物及分组 | 第59页 |
·模型制备 | 第59页 |
·实验用试剂、受试药物加工、给药方法 | 第59页 |
·取材 | 第59页 |
·主要仪器、试剂 | 第59-61页 |
·方法 | 第61页 |
·图像定量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62页 |
3.结果 | 第62-65页 |
4.讨论 | 第65-73页 |
·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 | 第65-67页 |
·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| 第67-70页 |
·细胞凋亡与创伤愈合 | 第70-71页 |
·中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5. 结论 | 第73-74页 |
全文结论 | 第74-75页 |
问题和展望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6页 |
附件1 | 第86-93页 |
综述一 创伤修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| 第86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
附件2 | 第93-105页 |
综述二 血管生成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| 第93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5页 |
附件3 | 第105-112页 |
论文附图 | 第105-112页 |
附件4 | 第112-113页 |
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绩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