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4页 |
1 导论 | 第14-36页 |
·选题缘起 | 第14-18页 |
·法团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18-33页 |
·法团主义的概念和类型研究 | 第18-25页 |
·法团主义研究的演进 | 第25-30页 |
·对威亚尔达法团主义研究视角的评论 | 第30-33页 |
·论文结构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33-36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33-3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4页 |
·创新点 | 第34-36页 |
2 威亚尔达与西方政治发展研究 | 第36-54页 |
·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兴起 | 第36-39页 |
·威亚尔达生平及学术经历简介 | 第39-41页 |
·威亚尔达政治发展观的演进 | 第41-45页 |
·政治发展研究的范式转型与各种“替代性范式”的兴起 | 第45-54页 |
·政治发展研究范式转型的背景 | 第46-50页 |
·政治发展领域“替代性范式”的兴起 | 第50-54页 |
3 威亚尔达的政治发展研究范式——法团主义概述 | 第54-66页 |
·威亚尔达对法团主义概念的分析 | 第54-59页 |
·威亚尔达对法团主义历史渊源的阐述 | 第59-66页 |
·《圣经》和基督教 | 第59-60页 |
·古希腊 | 第60-61页 |
·古罗马 | 第61-63页 |
·中世纪的社会结构与行会 | 第63-66页 |
4 威亚尔达对法团主义类型及其动态变迁过程的分析 | 第66-92页 |
·自然法团主义 | 第66-71页 |
·意识形态法团主义 | 第71-78页 |
·政制法团主义 | 第78-84页 |
·现代新法团主义 | 第84-92页 |
5 威亚尔达对民主转型背景下法团主义的分析 | 第92-112页 |
·威亚尔达对民主转型的研究 | 第93-102页 |
·威亚尔达的民主观 | 第93-97页 |
·威亚尔达对“民主转型”原因的分析 | 第97-102页 |
·威亚尔达对民主转型与法团主义之关系的论述 | 第102-112页 |
·威亚尔达对民主转型之问题的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·民主转型与法团主义的关系 | 第106-112页 |
6 威亚尔达的研究案例:法团主义与拉美政治发展 | 第112-154页 |
·威亚尔达对拉美政治发展研究方法的总结 | 第112-126页 |
·共识模式与发展主义方法 | 第113-116页 |
·冲突模式与依附理论 | 第116-122页 |
·政治文化与拉美传统方法 | 第122-126页 |
·威亚尔达对拉美政治发展之法团主义模式的探讨 | 第126-154页 |
·拉美法团主义的历史起源 | 第128-132页 |
·殖民地拉美的法团主义结构 | 第132-135页 |
·独立之后拉美法团主义结构的存续与发展 | 第135-143页 |
·拉美的民主转型与法团主义结构的存续 | 第143-154页 |
7 对威亚尔达法团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评价 | 第154-168页 |
·威亚尔达政治发展理论小结 | 第154-155页 |
·威亚尔达法团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价值与限度 | 第155-161页 |
·威亚尔达政治发展理论在西方政治发展研究中的地位 | 第161-168页 |
8 总结与探讨:法团主义与中国政治发展 | 第168-184页 |
·中国的政治发展与“国家—社会关系”的解释模式 | 第168-174页 |
·中国“国家一社会关系”分析模式的演进 | 第168-172页 |
·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模式的引介 | 第172-174页 |
·法团主义与中国“国家—社会关系”的重构 | 第174-184页 |
·法团主义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适用性分析 | 第174-177页 |
·法团主义模式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:问题与策略 | 第177-1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4-21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2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