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.引言 | 第10-18页 |
·地被菊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·地被菊的选育过程 | 第10页 |
·地被菊的区域试验 | 第10-11页 |
·地被菊抗逆性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小报春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·小报春的自然分布、生物学特性 | 第12页 |
·小报春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植物抗旱性研究概述 | 第13-17页 |
·干旱对植物的伤害机制 | 第13-14页 |
·植物的抗旱适应性机理 | 第14-17页 |
·小报春抗旱生理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2.地被菊品种筛选 | 第18-45页 |
·苗期筛选 | 第18-3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8页 |
·试验地土壤肥力水平 | 第18-19页 |
·试验指标与测定项目 | 第19-20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34页 |
·土壤肥力对地被菊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20-24页 |
·土壤肥力对地被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·土壤肥力对地被菊形态特征的影响 | 第27-33页 |
·地被菊适应性评价 | 第33页 |
·昆明市主要绿化景点和石林景区的土壤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花期筛选 | 第36-41页 |
·地被菊在昆明地区推广应用可行性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实验地气候概况 | 第36页 |
·推广应用可行性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地被菊的生长特性和花期观赏特性 | 第37页 |
·抗病虫性 | 第37-38页 |
·昆明地区地被菊品种观赏性状的综合评价 | 第38-41页 |
·讨论 | 第41页 |
·地被菊的繁殖与栽培 | 第41-43页 |
·地被菊的繁殖 | 第41-4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页 |
·地被菊的栽培管理 | 第42-43页 |
·讨论 | 第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5页 |
3.小报春(Primula forbesii)抗旱生理初步研究 | 第45-6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45页 |
·控水处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·试验指标与测定项目 | 第4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7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原生质膜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| 第48-52页 |
·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| 第48页 |
·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| 第48-49页 |
·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| 第49页 |
·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及相关性 | 第49-52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光合特性的变化 | 第52-53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| 第53-54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| 第53页 |
·土壤含水量与光合特性指标和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小报春(Primula forbesii)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形态特征 | 第54-57页 |
·讨论 | 第57-61页 |
·水分胁迫对叶片细胞膜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水分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水分胁迫对光合特性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·水分胁迫对观赏特性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小结 | 第61-64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原生质膜的变化 | 第61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| 第61-62页 |
·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| 第62-63页 |
·小报春(Primula forbesii)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形态特征 | 第63-64页 |
4.结论 | 第64-68页 |
·地被菊品种筛选 | 第64-65页 |
·小报春(Primula forbesii)抗旱生理初步研究 | 第65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4-75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