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--土地问题论文

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

内容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序言第12-20页
 一、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第12-15页
  (一) 研究的背景第12-14页
  (二)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-15页
 二、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综述第15-16页
 三、研究的方法、思路和体系框架第16-20页
第一章 农地制度的基本理论第20-39页
 第一节 西方学者关于产权、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的思想第20-25页
  一、西方学者关于产权范畴的探索第20-22页
  二、西方学者关于制度与制度变迁的思想第22-25页
   (一) 西方学者关于制度的内涵与功能第22-23页
   (二) 西方学者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第23-25页
 第二节 马克思的产权与所有制理论第25-29页
  一、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基本涵义第25-26页
  二、马克思的所有制以及所有制变革思想第26-29页
   (一) 所有制的内涵及其起源第26-27页
   (二) 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形态及其变革理论第27-29页
 第三节 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理论第29-39页
  一、农地制度的内涵以及功能第29-31页
   (一) 农地制度的内涵第29-30页
   (二) 农地制度的功能第30-31页
  二、农地制度的内容第31-34页
   (一) 农地财产制度第32页
   (二) 农地生产组织管理制度第32-33页
   (三) 农地经营产出分配制度第33-34页
  三、农地制度外部环境分析第34-36页
  四、农地制度变革理论第36-39页
第二章 我国传统农地所有制的历史演变第39-58页
 第一节 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地制度类型第39-43页
  一、农地要素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第39-40页
  二、当今世界范围的农地制度类型第40-43页
 第二节 农地集体所有制制度分析第43-47页
  一、马克思关于农地集体所有制理论的提出第43-44页
  二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形式第44-46页
  三、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实现集体占有、集体经营的运行机制分析第46-47页
 第三节 中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基本状况第47-58页
  一、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确立的历史背景第47-48页
  二、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第48-51页
   (一) 传统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劳动组织──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第49页
   (二) 传统集体所有制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特征:集体劳动模式第49-50页
   (三) 传统集体所有制劳动组织内部的分配模式特征:工分制第50-51页
  三、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确立的必然性分析第51-55页
  四、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根本缺陷、解体过程及影响第55-58页
   (一) 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根本缺陷第55-56页
   (二) 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瓦解及其影响第56-58页
第三章 我国当前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状况分析第58-86页
 第一节 家庭的内涵与经济职能第58-60页
  一、家庭的含义与本质第58页
  二、现代条件下家庭的经济职能第58-60页
 第二节 我国当前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的基本内涵与内容第60-64页
  一、我国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的内涵与产生的历史背景第60-61页
   (一) 我国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的基本内涵第60页
   (二) 我国农地家庭承包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60-61页
  二、我国家庭承包制度的基本内容第61-64页
   (一) 农地集体所有制下我国农户家庭获得农地的方式第61-62页
   (二) 我国家庭承包责任制中的分配特点第62-63页
   (三) 农地集体所有制下我国农户家庭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第63-64页
 第三节 我国当前农地制度所存在的问题第64-74页
  一、我国当前农地所有制所存在的问题第64-69页
   (一) “集体”的属性之惑第64-66页
   (二) 农地财产集体所有的制度缺陷第66-69页
  二、我国当前农地经营制度所存在的问题第69-72页
  三、我国当前农地制度整体框架所面临的困境第72-74页
   (一) 集体所有、家庭承包制已经名实向背第72-73页
   (二) 集体所有、家庭承包制的基本功能正在发生转变第73页
   (三) 集体所有、家庭承包制的坚持成本逐渐加大第73-74页
   (四) 集体所有、家庭承包制的实际操作已经逐渐走形第74页
 第四节 我国当前农地制度经营模式的新突破第74-86页
  一、我国当前农地家庭雇工经营模式的基本状况第74-75页
  二、我国当前农地家庭雇工经营模式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特征第75-79页
  三、我国当前农地家庭雇工经营模式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状况第79-84页
  四、家庭雇工经营模式的简要评析第84-86页
第四章 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第86-120页
 第一节 当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地制度模式第86-92页
  一、美国的农地制度模式第86-87页
  二、日本的农地制度模式第87-89页
  三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地制度模式第89-90页
  四、国外农地制度变革的几点启示第90-92页
 第二节 我国国内农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第92-96页
  一、农地国有化方案的理论模型探索第93-94页
  二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,不断完善家庭承包制的理论模型探索第94-95页
  三、农地私有化方案探索第95-96页
  四、几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的简要评价第96页
 第三节 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多元产权制度理论模型第96-110页
  一、确定农地制度的经济主体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第96-98页
  二、农户自身的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分析第98-103页
  三、农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:以农户为主的多元化产权制度模式第103-110页
 第四节 农地制度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几个问题第110-120页
  一、农地制度改革与粮食安全问题第110-111页
  二、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增长问题第111-115页
  三、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第115-117页
  四、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村征地问题第117-120页
第五章 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第120-130页
 第一节 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第120-123页
  一、经济政策的重要性第120-121页
  二、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选择第121-122页
  三、我国农地政策的目标:加快农地财产制度改革,推动农村市场化发展第122-123页
 第二节 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途径第123-127页
  一、清晰农地产权加快股份制改革第123-125页
  二、围绕加快农地股份制改革的多种配套政策第125-127页
 第三节 农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建议第127-130页
  一、加快农地产权立法建设,使农地生产要素市场的各种交易有法可依第127-128页
  二、规范政府职能,建立服务型政府第128页
  三、加大市场理念的宣传力度,从观念上积极引导农户走上股份制合作化道路第128-129页
  四、加强农村财政投入,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129-130页
结语第130-132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32-136页
后记第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内蒙古四子王旗韧性剪切带研究
下一篇: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