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间实验室载荷级主动隔振系统激励器的设计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| ·隔振系统的研究 | 第14-18页 |
| ·激励器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对象 | 第19-21页 |
| ·本文研究目标 | 第20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激励器指标 | 第21-29页 |
| ·行程 | 第22页 |
| ·最大推力 | 第22-25页 |
| ·减振模式 | 第22页 |
| ·激振模式 | 第22-25页 |
| ·电流密度 | 第25页 |
| ·电流变化频率(3dB 带宽) | 第25-27页 |
| ·热耗和功耗 | 第27-28页 |
| ·质量和外包络 | 第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激励器结构形式 | 第29-37页 |
| ·基本原理 | 第29-30页 |
| ·支架式结构 | 第30-32页 |
| ·筒式结构 | 第32-34页 |
| ·激励器各形式的比较 | 第34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激励器设计 | 第37-67页 |
| ·一般磁路特性 | 第37-39页 |
| ·磁路设计 | 第39-42页 |
| ·有限元仿真 | 第42-45页 |
| ·线圈设计 | 第45-49页 |
| ·改进设计 | 第49-64页 |
| ·改进设计一:缩小磁轭与线毂间距 | 第49页 |
| ·改进设计二:改变永磁体形状 | 第49-51页 |
| ·改进设计三:改变线毂结构 | 第51-53页 |
| ·改进设计四:改变永磁体材料 | 第53-54页 |
| ·改进设计五:改变线圈宽度 | 第54-64页 |
| ·激励器绕线 | 第64-66页 |
| ·激励器最终设计 | 第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五章 激励器性能仿真 | 第67-88页 |
| ·线圈位置不变,电流变化 | 第67-69页 |
| ·电流不变,线圈位置变化 | 第69-8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| 第六章 激励器标定试验 | 第88-102页 |
| ·基本测定 | 第88页 |
| ·推力的测定 | 第88-95页 |
| ·时间常数的测定 | 第95-10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|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2-103页 |
| ·论文总结 | 第102页 |
| ·工作展望 | 第102-10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3-10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6-107页 |
| 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