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8页 |
| ·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·东北暴雨研究进展 | 第11-20页 |
| ·东北暴雨的天气特征与气候背景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·气旋暴雨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台风暴雨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冷涡暴雨的研究 | 第16-20页 |
| ·亟待解决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·本论文的科学问题、内容及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| ·关注的科学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23-28页 |
| 第二章 东北冷涡系统动力、热力结构分析 | 第28-44页 |
| ·引言 | 第28页 |
| ·资料介绍 | 第28页 |
| ·降水概况与中尺度雨团特征 | 第28-29页 |
| ·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分析 | 第29-33页 |
| ·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地面天气形势及卫星云图云系特征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高低空风场特征 | 第31-33页 |
| ·冷涡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冷涡的涡度及散度演变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·风场演变特征 | 第34-35页 |
| ·冷涡的垂直结构特征 | 第35-41页 |
| ·冷涡的垂直结构特征 | 第35-36页 |
| ·位势不稳定层结 | 第36页 |
| ·锋生与稳定性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·干冷空气侵入的作用 | 第39-41页 |
| ·2006 年7 月20~23 日东北冷涡暴雨的概念图 | 第41-42页 |
| 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43-44页 |
| 第三章 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 | 第44-58页 |
| ·引言 | 第44-45页 |
| ·资料说明 | 第45页 |
| ·冷涡发展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(MC51)的发生发展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·对流系统的发生背景 | 第45-46页 |
| ·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MC51 发生发展过程的条件 | 第47-49页 |
| ·冷涡成熟阶段MCS 发生发展及结构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·MC53 对流系统的发生背景 | 第49-50页 |
| ·MC53 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MC53 发生发展的动力、热力条件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·雷达回波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讨论 | 第55-56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| 第四章 东北冷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再诊断分析 | 第58-72页 |
| ·引言 | 第58页 |
| ·GRAPES 中尺度模式简介与方案设计 | 第58-59页 |
| ·动力模式框架 | 第59页 |
| ·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 | 第59页 |
| ·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| 第59页 |
| ·MM5 模式简介 | 第59-62页 |
| ·模式模拟方案设计 | 第60-62页 |
| ·模拟结果的分析 | 第62-66页 |
| ·24 小时降水的模拟 | 第62页 |
| ·GRAPES 位势高度场与温度场的模拟结果 | 第62-64页 |
| ·MM5 模拟的位势高度场与温度场分析 | 第64-66页 |
| ·东北冷涡结构的数值模拟再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·GRAPES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MM5 模拟东北冷涡结构 | 第67-69页 |
| ·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|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 | 第72-76页 |
| ·结论 | 第72-74页 |
| ·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74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-77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