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I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| 第8-19页 |
1 问题提出 | 第8页 |
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迫切需要 | 第8-9页 |
·研究学习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,为降低学习倦怠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| 第9页 |
·从心理学角度关注教育领域热点问题,实践了心理学服务于教育生活的理念,引发大众对中学生心理保健的重视 | 第9页 |
3 研究回顾 | 第9-16页 |
·学习倦怠的涵义及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·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| 第15页 |
·应对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| 第15页 |
·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4 研究的总体构思及假设 | 第16-19页 |
·基本构想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18-19页 |
II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发展及其与自尊和应对方式关系的实证研究 | 第19-45页 |
1 研究一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 | 第19-27页 |
·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编制 | 第19-25页 |
·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| 第25-27页 |
2 研究二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发展特点研究 | 第27-3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7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7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27页 |
·统计工具 | 第2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5页 |
3 研究三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 | 第35-4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35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35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35页 |
·统计工具 | 第3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5页 |
III 总体讨论及结论 | 第45-54页 |
1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因素构成 | 第45页 |
2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发展特点 | 第45-49页 |
·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| 第46页 |
·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| 第46-48页 |
·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学习成绩差异 | 第48页 |
·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文理科差异 | 第48-49页 |
3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、应对方式的关系 | 第49-51页 |
·不同自尊水平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比较 | 第49-50页 |
·不同应对方式水平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比较 | 第50页 |
·中学生自尊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中学生自尊在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效应 | 第51页 |
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51-52页 |
5 本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| 第52页 |
6 总结论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