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文献综述和引言 | 第9-15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9-10页 |
·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| 第9页 |
·费景汉-拉尼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| 第9-10页 |
·托达罗乡-城劳动力迁移模型 | 第10页 |
·国内的研究成果 | 第10-11页 |
·引言 | 第11-15页 |
·选题现实和理论依据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的研究对象、内容和目的 | 第12-13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3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结构安排 | 第13-15页 |
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其负面影响 | 第15-21页 |
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存在的原因 | 第15-18页 |
·赶超战略拖累农村经济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耕地萎缩,人均可耕地面积占有量减少,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| 第16-17页 |
·科学技术对农村劳动力的挤出效应 | 第17-18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的负面效应 | 第18-20页 |
·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| 第18页 |
·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 | 第18-19页 |
·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| 第19页 |
·不利于社会稳定 | 第19-20页 |
小结 | 第20-21页 |
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渠道及其经历的六个阶段 | 第21-27页 |
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| 第21-23页 |
·入城务工 | 第21页 |
·兼业经营 | 第21-22页 |
·农业专业化经营 | 第22-23页 |
·向城镇的非农就业 | 第23页 |
·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经历的六个阶段 | 第23-27页 |
·第一阶段(1978-1983)转移萌动期 | 第23-24页 |
·第二阶段(1954-1988)转移迅猛发展期 | 第24页 |
·第三阶段(1989-1991)转移调整期 | 第24-25页 |
·第四阶段(1992-1996)大规模、高速转移时期 | 第25页 |
·第五阶段(1997-1999)转移振荡期 | 第25页 |
·第六阶段(2000-2006)转移稳定上升期 | 第25-27页 |
4 农村各产业结构调整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纳 | 第27-37页 |
·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意义 | 第27页 |
·可促进农村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| 第27-30页 |
·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| 第27-28页 |
·发展劳动集约型的综合农业 | 第28-29页 |
·农业产业化经营 | 第29-30页 |
·乡村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| 第30-34页 |
·我国乡村工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 | 第30-31页 |
·制约我国乡村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素 | 第31-33页 |
·发展新型乡村工业,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 | 第33-34页 |
·农村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| 第34-37页 |
·农村服务业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内部就业的现实可能性 | 第34-35页 |
·农村旅游业的兴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纳提供了契机 | 第35-37页 |
5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的要素分析 | 第37-45页 |
·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,减少农村隐性失业人数 | 第37-38页 |
·保持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稳定关系的重要作用 | 第37页 |
·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纳 | 第37-38页 |
·发展教育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,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内部消化 | 第38-41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是阻碍农村内部吸纳的重要障碍 | 第38-39页 |
·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| 第39-40页 |
·我国农村教育的投入状况 | 第40-41页 |
·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现实意义 | 第41页 |
·加大农村资金投入,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 | 第41-45页 |
·加强农村自我积累 | 第41-42页 |
·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| 第42-43页 |
·扩大农村信贷投规模 | 第43-45页 |
6 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需要政策支持与引导 | 第45-51页 |
·改革开放后,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内部吸纳的有关制度沿革 | 第45-47页 |
·建立有利于扩大农村内部吸纳的政策制度 | 第47-48页 |
·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表面上的无为而治增大了农村就业容量 | 第47页 |
·进一步扩大农村就业,需要政府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 | 第47-48页 |
·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48-51页 |
·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| 第48页 |
·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| 第48-49页 |
·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的内在需求 | 第49页 |
·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| 第49-51页 |
小结 | 第51-53页 |
结束语 | 第53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9页 |